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2022-10-14   作者:郭晓红   来源:闽东日报

近年来,宁德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给下党乡乡亲们重要回信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聚力”工程,制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1+10”系列文件,扎实开展加强县乡骨干力量、筑牢基层堡垒等“八个行动”,切实把党员干部力量凝聚起来,把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把乡村群众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为“走闽东特色路、建全国样板区”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构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党建联合体”

  每逢周末,霍童溪流域便成了市民打卡地。“不仅能领略各村的美好风光,还能在农家乐品尝风味美食。”游客们赞不绝口。

  2021年,为带动辖区经济发展,九都镇整合沿线云气、九仙、贵村和洋岸坂等4个村资源,组建九仙中心村党委,搭建“资源共享、党员示范、特色发展”三个平台,共同发展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等特色产业,仅2021年,接待游客人数达20万人次, 4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2万元。

  放眼全市,各地坚持组织联结,打破条块、行业、层级、领域壁垒,因地制宜、按需组建多元化的党建联合体,推动乡村发展从“分散式”向“抱团式”转变。霞浦县成立民宿行业联盟党委,以党建共建为纽带,汇聚社会多方力量,推动民宿行业抱团发展、全面提质,仅今年国庆假期,霞浦民宿接待游客5.8万人,总收入达2330万元;周宁县坂坑村分别与蕉城区凤田村、福安市虎头村党支部开展跨村结对共建,引进水蜜桃产业,打造高山晚熟水果品牌,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

  据统计,全市共打造福鼎白茶、古田食用菌等产业党建联盟85个,成立屏南龙潭文创片区党委、周宁际芹楼联村党委等中心村(片区)党委155个,确定185个村开展跨县跨乡村级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党建联合体覆盖全市近三分之一行政村。

  党建引领乡村发展,联合体推动资源整合,让各方力量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结成“一家人”、拧成“一股绳”、同下“一盘棋”,实现抱团发展、共同振兴。

  以“头雁效应”激活乡村振兴新活力

  雁飞千里靠“头雁”。走进柘荣县宝鉴宅村,畲族风格的建筑映入眼帘,目之所及皆是美景。在该村畲族文化展陈馆、畲药园里,总能看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国瑞忙碌的身影。

  作为“回引能人”代表,吴国瑞充分发挥“头雁”引领示范作用,依托宝鉴宅村的地理优势,鼓励群众大力发展高山白茶和畲药等主导产业,多形式传承畲族文化,打造集山水交融、宜居宜游、闲适从容的浪“慢”山哈、田园宝“镜”。去年,村集体经济增收29万元,村民收入也大幅提高。村子变美了,群众口袋也“鼓”起来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像宝鉴宅村这样“引回一个人,振兴一个村”的现象,正在闽东大地不断上演——周宁县后洋村党支部书记张妙香带领村民申请“碳汇贷”授信,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屏南县龙潭村党支部书记陈孝镇持续做大做强文创旅游产业,推动村集体、群众“双增收”;寿宁县承天村党支部书记范学强从普通农民变身茶叶种植能手,再到电商直播带富能人,示范带动村民改变生产方式,实现“一起富”。

  村“两委”换届后,宁德市深入实施头雁引领行动,开展全覆盖培训,市委书记带头给全市1.3万多名村(社区)干部上“第一堂课”,深化“导师帮带制”试点工作,授牌设立一批村(社区)主干“导师帮带工作室”,把新任村干部全部列入帮带对象,优化提升村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有的地方还通过乡村振兴擂台比武、拉练观摩、村干部领办重点项目等形式,给村干部搭建起干事舞台,激发他们内生动力。

  同时,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出台村干部激励保障8项机制和管理监督办法21条具体措施,建立“小微权力清单”“头雁引领指数”“适岗能力评估”等制度,推行“基本报酬+绩效奖励+村集体经济创收奖励”模式,建立正常增长机制,不断提高村干部待遇保障,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

  推动干部人才集聚乡村振兴第一线

  秋意渐浓,周宁县苏家山村却热度不减。从高空俯瞰,高空玻璃栈道上游客如织,蹦极、滑索、卡丁车等游乐项目让人目不暇接,欢声笑语回荡在青山之间。说起家乡的变化,村民连连赞叹:“多亏党的好政策,现在又有了陈指导员,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村民口中的陈指导员为陈长德,他是宁德市第三批到村任职的乡村振兴指导员。一年多来,陈长德以实干践行初心,带着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要素下乡进村,特别是4.6公里通村道路白改黑项目落地,1个多月便实现竣工通车,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像陈长德这样的优秀驻村干部宁德市还有很多,省派蕉城区上竹洋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马宏斌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整体流转毛竹林4100亩,发展竹制品深加工项目,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3万元,带动村民年增收43万元;宁德市派柘荣县半岭村乡村指导员李步舒办起“农村互助孝老食堂”,解决18名农村老人“吃热菜热饭难”问题……

  把“能打硬仗胜仗的人”派往乡村振兴主战场,在全面推行乡村振兴进程中,宁德市探索实行“一书记三大员”制度,累计选派567名驻村第一书记、518名乡村振兴指导员、1200多名科技特派员、268名金融助理员到村任职,实现重点村、薄弱村服务全覆盖。一年多时间,第六批省市100名驻村第一书记筹措帮扶资金2.65亿多元,实施发展项目538个;三年来,市县指导员争取各类项目资金近7亿元,解决群众各类困难问题4200多件,金融助理员帮助小微企业、农户争取贷款20亿元,科技特派员实施科技开发项目282项,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400多项。

  宁德市还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全面实施年轻干部“四下基层”培养锻炼,采取规划培养一批、实践培训一批、挂职锻炼一批、交流任职一批的方式,组织年轻干部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组织1500多名年轻干部参加实践锻炼,选派10名市直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担任党委书记、103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村挂职锻炼,实现干部培养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多元路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前不久,在古田县吉巷乡前垅村光伏菇棚内,工人们有序进行今年秋季第一批次猴头菇种植,忙得不亦乐乎。

  前垅村是猴头菇栽培大村,年种植猴头菇1000万筒,年总产值近4000万元,被誉为“全国猴头菇生产第一村”。2019年,前垅村党支部牵头,联合周边7个村成立昊达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光伏菇棚项目,形成“农户享有菇棚内部使用权,企业享受光伏发电收益,村集体享受土地租金收入”的三方共赢局面。

  从最初2个试点村,到如今全市403个村进行推广,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其独特的组织优势、经济优势,有效地把群众组织起来,将农村分散的资金、劳动力、土地和市场整合起来,成为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共发展特色产业项目530多个,平均每个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万多元,农户平均获得分红近3000元。

  久久为功,方得始终。从2015年开始,宁德市先后实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计划、“进五争十”三年行动、“提质强村”三年行动等,一步一个脚印走、一棒接着一棒干,2021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达21.6%,比上年度提高18个百分点。针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等问题,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扶持资金,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村级集体经济激励办法,从增收部分提取15%的资金用于奖励村干部;针对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发展项目质量不高问题,联合宁德时代公司成立规模10亿元、合作期10年的闽东时代乡村振兴基金,主要投资运营锂电新能源产业,每年收益4400多万元用于相对薄弱村增收。

  在闽东大地,各级党组织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不断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新模式,持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福鼎市开展“百万村财、千万乡财”行动,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进行整合并转化为运营资本,实施贷款项目29个,预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00多万元;寿宁县推行“一镇一工厂+一户一车间”,在下党、坝头等村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车间,推动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双增收”;霞浦县引导村集体实施海产品仓储、冷链、加工等项目,既推动海上养殖转型升级,又增加村集体、群众收入;蕉城区以党建共建为平台,推动林厝服务区与猴盾、闽坑等周边村开展深层次合作,打通农特产品销售、乡村旅游“最后一公里”,让村集体和群众享受产业发展红利。

责任编辑:何菁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