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广校:育一人兴一业富一村
2022-07-21   作者:程文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古田的食用菌、建阳的小白茶、屏南的多肉植物、武平的百香果、永春的白番鸭……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生态禀赋优越,农业多样性特征显著。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是走好具有福建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不二法门。近年来,福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省农广校”)立足教育优势,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与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全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等,为推动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积极向“培育一批能人、振兴一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奋进。

深挖传统农业潜力

“十年前,这些茶叶只能当茶青‘贱卖’。现在,在海燕带领下,成品茶甚至能卖几千。”“没有海燕,种茶致富这件事可不敢想。”……谈起余海燕,宁德市古田县鹤塘镇程际村的村民们纷纷发出由衷的赞叹。

余海燕是省农广校培育的2021年度福建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也是古田县鹤塘明艳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过去,程际村因为地处深山、加工工艺落后、销售渠道不畅等原因,茶产业长期无法成为致富产业。如今,在余海燕的带领下,不仅开拓了销售渠道,创建了自主独立品牌,还开启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特色茶产业”的富民之路。

WPS图片.png

余海燕参与合作社生产

“古田县是‘中国食用菌之都’,我们正通过‘茶菌’融合技术,把茶产业和食用菌产业联系在一起。”据余海燕介绍,通过参加省农广校等单位组织的种子技术、农产品经纪人、电子商务、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培训,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同时,还与省科院专家联合开展“茶菌”融合关键技术及模式研究与集成示范。2016年示范的“茶-黑木耳-草莓”循环利用研究与应用的项目,6亩农田净赚了十多万元。

据了解,省广校课程涉及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学科老师来自于省人行、省农业农村厅、省海洋渔业局、省林业局、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以及基层单位。在省农广校学员中,余海燕的故事俯拾皆是:在福安,陈莉瑾引进、种植“阳光玫瑰”葡萄,推动了象环葡萄产业迭代升级;在福清,黄建复兴“福清煎茶”,带动了福清市东张镇南湖村及周边约1000名农民发展茶产业致富;在南平建阳,江正兴带领村民复兴“漳墩小白茶”,年产白茶达3万多斤,岩茶5千多斤……

培育农业创新项目

除了做大做强传统特色农业项目,一批学员运用所学知识把从事的农业项目打造成为当地的“新特产”,被称为“多肉国王”“百香果女王”……

“这款多肉非常适合新手种植,种植技巧也会在直播中一一教给大家。接下来再给大家推荐另外几款……”走进位于宁德市屏南县的闽卉(福建)园艺有限公司的展示大棚,主播们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电商直播。而在大棚的另一处,工人们正忙着晾苗、装瓶、分拣、打包多肉植物。

WPS图片.jpg

张天东在种植大棚里查看多肉植物生长情况

“屏南县得天独厚的高山冷凉气候、较大的昼夜温差,培育出的多肉植物品相好。”多肉植物是屏南县的新特产,据闽卉园艺总经理张天东介绍,闽卉园艺是当地乃至全国推动现代花卉发展与多肉植物组培苗生产、种植、销售的龙头企业,拥有市场上65%左右新种苗价格的“定价权”。同时,通过“公司+农户+互联网”“种苗提供+技术支持+电商回购”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参与多肉及花卉种植,年收入在4-6万多元。

WPS图片(1).png

王秀珍正在检查百香果

远在龙岩市武平县,有一名农村实用人才被人称为“百香果女王”,她就是王秀珍。王秀珍抓住武平县产业转型契机,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百香果产业。同时,她还投资建设了武平百香果产业示范园项目,发展百香果产品深加工;牵头建设运营武平百香果分拣中心,为果农提供一站式服务,健全百香果全产业链。在她的带领下,400多户果农实现脱贫致富,其中贫困户191户,年人均增收6500元以上。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种业作为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良种在作物单产与产值提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永春云河白番鸭保种繁育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巫金春、厦门市翔安区金莉园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加金等学员,关注到了这一点。

WPS图片(4).png

巫金春(左)展示“纯种”永春白番鸭

“永春白番鸭是永春特产,由于长期养殖过程中存在多品种杂交情况,有些鸭子品种不纯,肉质与纯种永春白番鸭相去甚远。”巫金春带领团队,开展永春白番鸭提纯保种攻关,最终实现永春白番鸭第九代提纯、家系保种第四代选育,以及鸭瘟非免疫净化。期间他还编制了《永春白番鸭系谱档案》《永春白番鸭企业标准》和《永春白番鸭饲养管理技术规范》,为产业发展奠定了种源基础。

而蔡加金则通过提供种子、种苗嫁接、蔬菜种植、蔬菜加工销售等“一条龙”推动厦门翔安区蔬菜产业发展。其培育的种苗,每亩收益在3-5万元,是传统普通蔬菜的5倍。

未来,省农广校将加强调研、全面了解和掌握农民教育培训实际需求,办好高素质农民培育、涉农专业中等职业教育等,为福建特色现代农业注入人才活力。

责任编辑: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