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岚台胞成为平潭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
2022-04-20   作者:孙梦玲 李序拓 江信恒   来源:平潭时报

作为大陆唯一对台综合实验区,平潭致力于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台胞跨海峡而来,或带着社区管理经验,或凭借着先进的技术,通过活化乡村资源开拓产业,为平潭乡村振兴开辟了一条两岸融合发展之路。

陈柏菁

陪护式乡创乡建打造一站式交流基地

“解决‘认知差异’,最好的方式就是排除万难,咬着牙,也要做出来给人们看到,这就是我的一种坚持和信念。”4月11日,台胞陈柏菁在社交平台发布了新的动态,配图是工人正在改造光楼村石厝外立面等场景。这是他来到海坛街道光楼村的第600天,也早已习惯在社交平台记录自己的乡村生活。

image.png

陈柏菁在种植

陈柏菁是一名音乐人,曾获得台湾金曲奖最佳新人奖。2018年来到平潭后,他在东庠岛孝北村1号石厝打造福人号召文创基地,让小众的孝北村渐渐被大众所熟知。近年来,为进一步实现两岸基层融合,平潭积极招募台湾有志青年参与乡村建设。有了孝北村文创基地的成功经验,陈柏菁自告奋勇,投身到海坛街道光楼村和光裕村的乡创乡建工作中。

“2020年7月,我第一次到村里的时候人是懵的,这里不靠海,又没山没产业,要怎么发展呢?”经过1个多月深入调研,陈柏菁决定招自己的商、引自己的资、做自己最擅长的文创。

“光楼村距离澳前客滚码头直线距离只有1公里,骑车5分钟就能到,那我就在这里打造一个吃住行一站式交流服务空间,引人潮聚人气。”陈柏菁说。于是,陈柏菁先后在光楼村租下7栋闲置民宅,引进台湾文创团队共同打造两岸交流基地,涵盖台湾饮食文化馆、音乐工作室、客栈等空间功能区。

11日,来到光楼村的两岸交流中心,陈柏菁正在教新招聘的村民卢阿姨调制咖啡。谈起新工作,卢阿姨笑得很开心,她说:“在这里解决了就业,还学到了新技能,空余的时候和客人交流,日子也变得有趣起来了。”

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陈柏菁从陌生来客成为如今的“新村民”,不仅和村民们打成一片,还成立了志愿者队伍。“台湾的志工文化很成熟,我希望把这个概念引进村里,建立互助机制,共同营造乡村文明新风尚。”在陈柏菁的带动下,志愿者们不定期去帮助空巢老人打扫卫生、清理周边海域的海漂垃圾,用义务劳动创造幸福,助力平潭“舒心岛”建设。

而实验区提出打造“音乐岛”的主题,更与陈柏菁所擅长的领域不谋而合。“我计划在光楼村筹建一个‘海峡音乐梦工厂录音棚’,培养当地青年人才,帮他们创作或写歌,让他们通过音乐走出平潭,宣传平潭。”

何树明

引进新技术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日,走进君山片区芦北村平潭百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草莓园,红彤彤的果实色泽鲜艳,香甜的味道扑鼻而来。

“台湾已经普遍使用绿色有机肥了,更加环保,更加符合我们国家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草莓园主人是台胞何树明,7年前来到平潭考察,他发现农户还在使用化肥。不久后,何树明便在平潭创业,开设工厂,推广远红外震荡波的矿土材料。

该材料俗称“活化土”,可用于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和提升土壤效能。“比如说养鸭,在鸭舍铺一层活化土,可以减少鸭舍臭味,数月后还可将鸭粪和活化土混合制成土壤改良剂,达到循环利用的效果。”何树明说,我们是要把“垃圾变黄金”。

起先,面对这项陌生的技术,农户们半信半疑。于是,何树明干脆在村里租了一栋石头厝,翻新石厝旁的闲置地搭建草莓园,种植全程使用远红外线生物有机肥和营养液。次年春季,果然迎来了草莓大丰收。“我们种了四个品种的草莓,存活率都在98%以上。”何树明说,用结果为产品代言,很多人就不怀疑了。

何树明的房东林传文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用远红外线有机肥种下两亩水果玉米。到了收获的季节,林传文的水果玉米比往年更饱满,甜度也更高。

为了让更多人更直观地感受远红外线技术的优势,何树明又陆续打造了生技示范场、蔬菜大棚、自然手作工坊等,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在众多项目中,令何树明最欣喜的要数去年投用的蔬菜大棚。大棚面积2400多平方米,采用无土栽培技术——雾培,种植小番茄、如意橄榄、冰菜等数十种果蔬,致力于打造集绿色生产、观光休闲、研学教育为一体的精品蔬菜生产基地。“拓展研学教育是希望能够将环保、永续的生态理念传递给下一代,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绿色环保的意义,增强他们对农业技术的兴趣。”何树明说。

如今,大棚已吸引近万名学生到基地开展研学。为了进一步完善自然教育研学配套课程,何树明还邀请了台胞郑妃伶加入,共同开展多元化自然教育。

“我希望用余生去研究和推广环保绿色的科学生产方式,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何树明说。

郑胜中

开拓自然教育推出“新村民”计划

在平潭,比何树明更早涉足自然教育领域的台胞当属郑胜中。2016年,为寻找职业的突破发展机会,郑胜中走过上海、厦门、平潭等18个城市。彼时还在建设的平潭海峡公铁大桥,让他看到了平潭的发展潜力。

次年,郑胜中与平潭环保志愿者协会秘书长毛秀娟等团队人员在平潭开启了自然教育事业。“自然教育刚好与我大学主修的环境工程专业相关,这也让我更有信心去做好这份有意义的事业。”郑胜中表示,希望通过自然教育课程,让孩子们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在自然教育课程中,他们以互动玩耍的形式,设计了动物、植物、昆虫为背景的自然游戏。如,将孩子的眼睛蒙住,让孩子用鼻子去闻草,用脸颊去触碰鲜花,以此锻炼训练孩子的感官能力;让孩子寻找一根羽毛、一只动物或昆虫,体验到森林寻宝的乐趣等。

2020年,平潭环保志愿者协会与海坛街道湖南村签订“阳光1+1”计划,以“一家帮一村”方式开展结对帮扶。“牵手”成功后,郑胜中便开始在村里寻找合适的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湖南村自然资源丰富,有田地、山丘、森林等多样地貌,还有两公里长的海岸线,以及奇岩怪石和摩崖石刻等,很适合开展自然教育课程。”郑胜中说,就这样,湖南村成为他们开展自然教育的新基地。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不仅仅是孩子,成年人也渴望回到自然“充电”。基于这个想法,郑胜中想出了“新村民”计划。“我们想要营造一个世外‘乌托邦’,腾出基地的几间房,让大家成为我们的‘新村民’,随时和我们预约到村里住宿。”郑胜中说,“新村民”的到来,也可以为村里注入更多生机,进一步促进文旅产业发展。

于是,“洋山门自然教育共享驿站”应运而生。目前,驿站还在完善内部装饰,预计5月1日起可正式对外营业。

责任编辑:何菁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