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二】周宁后垅:弘扬红色文化 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2020-05-25   作者:白冰 何建斌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追忆峥嵘岁月,作为共和国基石的革命老区,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中国福建三农网推出“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聚焦福建老区,围绕革命遗址发生的新故事,以小见大,展现老区发展及群众生活、精神面貌发生的变化。

图片1.png

中国福建三农网宁德5月25日讯( 白冰 何建斌) 四周青山环抱、绿树成荫,错落有致的黄墙青瓦屋舍在绿荫掩绕下隐现,清澈碧绿的后垅溪依偎着它静静流淌,卧于祥宁乡野的后垅古村,像是一处恬静又美好的世外桃源。这是日前在革命老区村——周宁县礼门乡后垅行政村所见的景象。

2018年1月,后垅村被列为周宁县红色文化遗存和革命遗址,现如今仍保存着古炮楼、“地堡”等遗址,以及何开易、何帮灿、何帮从、何开泰、何道选、何中和、何常荣等革命烈士(者)故居。“后垅一带,曾是周宁县的重要革命据点之一。”后垅行政村主任何宜亮介绍说,以后垅村为中心的周政屏地区曾在革命前辈何道武的组织领导下,先后在后垅、梅度等村成立了周政屏县委、闽东山头游击队和区村苏维埃政权,发动村民开展革命活动。

图片2.png

据了解,1935年4月至1937年7月,后垅村为中共周墩县委第四区区委驻地;1941年5月后,中共周墩县委辖下的第三、四、五、六区委并归中共政屏县委管辖,政屏县委改为中共周政屏县委,隶属闽东特委,后垅村为三区、宁屏区区委驻地。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助力革命老区建设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调研时强调,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再次对做好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提出要求,要梳理排查、抓紧工作,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找到问题根源,增强脱贫措施的实效性加快老区苏区发展,要有长远眼光,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

后垅革命老区村地处礼门乡南部,距乡所在地29公里,东与宁德市蕉城区洪口乡交界,西与屏南县寿山乡相邻。该行政村现辖后垅、洋坪、秀坑、汤厝亭4个自然村,共有211户738人,耕地613亩,村集体林木4000多亩,其中界定的生态公益林800多亩,农作物主要以马铃薯、水稻、毛竹等为主;梅度与后垅曾同属一个村委,两村隔溪相望,近在咫尺,两岸山峰临溪拔起,形成一个“V”形大峡谷。该村地处周宁、屏南、宁德三县市交界处,共83户303人,居民以何姓为主,耕地326亩,林地1700亩。两村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众多,有被誉为“闽东的西双版纳”、“福建第一大峡谷”的闽东大峡谷,有分布着银杉王、红豆杉等珍贵树种,以及鸳鸯、猕猴、白鹇等珍稀动物栖息的原始森林和原始次森林超8万亩,有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林公宫”,宫内保存古壁画、柱联数副。

如何做好革命老区遗址、故居、遗物保护修缮工作?近年来,后垅、梅度两村大力推进革命老区建设,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及绿色旅游资源,全力推进乡村生态游及红色旅游建设,加快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以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如今,已规划建设可生成后垅古村、梅度古村、梅度廊桥、溪圣庙、林公宫、古榕树、九龙潭、后垄二级水电站、水坝等精品乡村旅游路线,并策划筹建革命纪念馆与教育基地,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形成“红色+旅游”休闲圈。

 图片3.png

图片4.png

悠远静谧的小巷、古色古香的建筑、精美的雕刻纹饰……走进后垅革命老区村,浓浓古意扑面袭来。据何宜亮介绍,该村坚持推进革命遗址挖掘整理、保护修缮工作,对革命遗址进行“身份认证”,实施挂牌保护,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让革命遗址持续“保鲜”。同时不断加快革命遗址抢修工作,大力开展红色文物征集、口述历史工作。通过实地调研、拜访革命先辈后人、收集群众来信等方式,收集照片、文字、音像等素材,全面了解当年革命斗争历史,对全村红色革命相关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摸查、梳理,深入挖掘红色革命史迹。据统计,该村现有革命烈士(者)故居10处,革命遗址2处。

自2017年以来,为改变村居旧貌,后垅村全面提升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抓好扫垃圾、清水沟、整环境等重点。同时向政府部门争取项目、资金等方面扶持,大力推进农村改厕、农村垃圾、乱搭乱建、道路水泥硬化等工作,通过开展环境整治、乡村自治,大大提升村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目前,公厕与后垅至洋坪村长约810米的公路已修建完成,并投入使用。据悉,接下来,后垅村将在革命老区村的背景下,继续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以红色文化为主脉,全力打好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两张牌”,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旅游“新名片”,助力革命老区建设。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优良革命传统

“从后垅与梅度村走出去的革命先烈,他们英勇斗争的传奇人生、不畏战争的革命气概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何宜亮表示,后垅、梅度两村联合打造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旨在通过缅怀英烈,学习和传承革命前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政治信念,进一步发扬光大,利用好红色资源,持续深入地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服务青少年的正确方向,推动关心下一代事业更好发展。

图片5.png

何常陀故居

 图片6.png

何道武故居

 图片7.png

何邦积故居(左)何常金故居(右)

据后垅村的老人们讲述,在战争期间,数名村民在何道武的组织领导下,入伍参加战争,并秘密建立了闽东山头游击队与地下交通站,以地下交通员的身份站岗放哨,了解敌情,传送情报。1936年10月,闽东独立师第三纵队战士何帮灿在掩护部队突围中,被敌人逼到百丈岩的边沿,因为子弹已经用完,便与其他九名战士一起纵身跳崖,英勇牺牲,年仅20岁。他们视死如归,坚决不向敌人投降和妥协,叶飞同志还曾在百丈岩题词“百丈英风”。

如今,红色革命年代的硝烟早已退去,但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战的革命遗址却留存至今。“可惜的是,在旧村复垦项目中,村里部分革命遗址遭到了破坏。”何宜亮惋惜道,为把革命遗址保护好、规划好、建设好、宣传好、发展好,更好地讲好革命遗址的故事,传承革命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助力乡村振兴,后垅村在全力做好革命烈士故居和革命遗址保护挖掘工作的同时,还着重完善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破解发展瓶颈制约。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保障。近年来,福建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推动的“五通工程”,积极推动更多倾斜支持政策在老区苏区落地实施,不断加大对老区苏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补齐民生短板。 2019年,福建加快推进衢宁铁路、兴泉铁路和莆炎高速建设,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百乡千村”路网提升工程,老区苏区县实现95%的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99.7%的建制村通客车。

“由于自然、历史等多重因素影响,后垅革命老区村的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大家对红色文化遗存重视度不高。”何宜亮说,希望各级政府部门能够重视后垅村,大力支持当地农村公路建设,支持当地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使后垅革命老区村知名度、美誉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共建全面小康社会

2016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老区开发建设步伐,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2019年5月,我省印发《关于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出台26条扶持措施,从政策实施、项目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老区苏区倾斜支持,推动老区苏区补齐短板,加快发展,如期脱贫奔小康。

2019年9月,省民政厅、省文旅厅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通知》,对强化保护修缮,提升展示水平,充分发挥革命遗址的教育功能,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教育广大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快推进老区建设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2020年1月,省人大常委会在组织开展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修订完善并审议通过《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

 图片8.png

 图片9.png

这一份份厚重的文件,顺应了革命老区人民的期盼,为奋力推进新时代革命老区建设工作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产业兴,则老区兴。随着后垅、梅度两村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当地政府抓住乡村旅游发展的契机,把革命红色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融合,对后垅古村进行修缮,培育开发古村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根据山区村落的资源条件,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后垅、梅度两村利用气候、海拔等自然优势,发展林、竹、油茶,壮大种植经济,提高村民收入;在生态自然游上,发挥当地峡谷、溪流、森林、文化等优势资源,共同推进闽东大峡谷风景区建设,实现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据闽东大峡谷风景区项目规划负责人何龙雄介绍,闽东大峡谷风景区致力于挖掘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倡导“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生态旅游理念,围绕核心资源后垅古村及梅度古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打造集“生态观光、峡谷体验、户外拓展、水上游乐、养生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全方位打开闽东大峡谷文旅发展新局面。

要生计也要生态,要小康更要健康。红土地上,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环境更优美了。绿色已成为老区苏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何宜亮表示,在乡村旅游保护和开发的均衡点上,要切实做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倡生态旅游、低碳旅游。将红色基因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红色文化振兴同频共振,推出“红色+乡村旅游”产品,实现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发展,实现由“外界输血”向“自主造血”转变,走切合村情实际的产业富民之路。

图片10.png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必须用硬举措确保老区苏区完成脱贫攻坚硬任务。后垅、梅度两村革命遗址修缮修整完成后,将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开展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将助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新征程,共建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切实增强老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相关链接: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一】周宁首洞:推进乡村法治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二】周宁后垅:弘扬红色文化 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三】福安溪柄:让革命遗址的红色基因活起来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四】福安东坑:弘扬老区精神 助推乡村振兴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五】福安后洋:要幸福就要奋斗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六】福安松罗: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红色故事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七】福安观里:红色精神代代传 革命老区展新颜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八】宁德赤溪:凝心聚力 助推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