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泉港区前黄镇坑内村四清水库北岸那片荒地,是村民心头一道溃烂的伤疤:建筑废料堆积成山,各色生活垃圾肆意蔓延; 风过之处,尘土裹挟着腐味扑面而来,蚊蝇嗡嗡作响,路过的村民无不掩鼻疾走。
“守着这一库清水,岸边却成了垃圾场,这块地就像扎在咱们村脸上的刺!”村党支部书记连华章每次巡查至此,总是眉头紧锁,忧心忡忡。
转机出现在2023年初夏。面对这片困扰村庄数十年的环境顽疾和村集体收入拮据的现状,泉港区“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三争行动犹如一剂强心针。坑内村两委立下军令状,既要向污染顽疾开刀,彻底刮骨疗毒;更要变废为宝,走出一条生态致富的新路子。
常规垃圾清理、简单复绿的短期治理不仅耗资不菲,村两委更面临着村集体财力有限下的后续管护难题。如何确保长效治理?一个创新思路逐渐清晰,即将土地盘活利用与水库生态保护“捆绑”推进,引入市场化力量,实现长效治理与经济效益双赢。
经过多方考察与洽谈,镇村两级协同发力,成功引进了经验丰富、理念契合的润泽农场。合作模式也颇为创新,不仅将这片垃圾场地整治交由农场发展特色种植,更将四清水库的日常管护职责,包括大坝除草、水面及沿岸垃圾清理、启闭设施维护等一并打包委托给农场负责。润泽农场还能在遵循水库生态保护规划的前提下,适度开展生态水产养殖,成为这片库区生态与生产融合发展的“总管家”。
“这块地紧邻水库,水土条件底子好,是发展绿色种植的宝地。同时承担水库管护,能从根本上保障灌溉水源的纯净安全,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闭环,这正是我们追求的可持续模式。”润泽农场负责人庄海冰表示。
共识已成型,行动即展开。垃圾清理是首要前提,也是环境涅槃的关键一步。村两委调集挖掘机、运输车辆昼夜奋战,对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废弃物进行彻底清运和无害化处理,并同步对场地进行科学平整。紧接着,润泽农场对清理后的土地进行了深度土壤改良,铺设现代化的节水灌溉网络,搭建起连片的种植大棚,为后续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曾经的垃圾场,如今绿意盎然
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需要一同维护。坑内村干部同步发力,挨家挨户走访宣传,耐心劝导村民改变随意倾倒陋习,发动大家共同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清洁环境,形成长效管护的群众基础。短短数月,一场漂亮的“环境翻身仗”让刺目的“垃圾山”荡然无存,一片开阔平整、充满生机的百亩沃土在水库北岸展露新颜。
如今,这片曾经令人避之不及的疮痍之地,已化身为生机勃勃的“绿色聚宝盆”。大棚内外,凤梨、百香果、无花果、沃柑、红心芭乐、余甘(油甘)、雪梨枣等七种特色水果错落有致,茁壮成长,构建起四季果香不断的缤纷画卷。润泽农场坚持生态种植理念,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确保果品优质安全。与此同时,润泽农场忠实履行着水库“健康管家”的职责,定期的大坝除草维护、及时的水面及沿岸垃圾清理、精心的启闭设施保养,确保了这口关系民生和灌溉的“大水缸”始终清澈、安全、功能完好。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也带来可喜的经济效益,润泽农场的经营收益按协议比例分红反哺村财,每年稳定增收超过5000元。
晨曦微露,村民连大爷习惯性地漫步在修缮一新的四清水库堤岸上。清风拂过,眼前是波光粼粼的洁净水面;昔日垃圾场的位置,如今是郁郁葱葱、挂满诱人硕果的农场。
“以前路过这里要捂着鼻子跑开,现在是天天抢着来散步遛弯!垃圾山搬走了,水库变清了,岸边还长出了‘金果子’,村里办事也有底气了!”
连大爷那洋溢着发自内心自豪与满足的话语,映照着坑内村库区蝶变后这个充满希望的清晨。(泉州市泉港区坑内村村委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