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保障乡村产业空间需求,厦门市农业农村局与市资源规划局近日联合印发《厦门市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指引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指引规划》)。这是福建省首个市级层面的乡村产业发展空间专项规划,通过产业与空间双维度统筹,推动厦门市走出一条具有特区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构建“1+2+3”产业体系 突出厦门特色
《指引规划》明确,厦门市将以“一二三产融合”为核心路径,构建“1+2+3”乡村全产业体系,打造两岸高附加值特色农业融合示范区。这一体系具体包括:“1”个上游产业:发展农业科技,依托厦门市优质科创资源和对台合作优势,重点壮大高科技种子种苗产业;“2”个中游服务业:做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和农业科技服务业,结合国际旅游目的地市场优势,推动农文旅融合与智慧农业;“3”个下游特色种养业:做精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种养产业,延伸精深加工与消费场景,提升附加值。
厦门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吕宏途表示,厦门将发挥“两头在厦,中间在外”的城郊型农业特点,通过科技赋能和品牌打造,破解土地资源局限问题。
“六片多点”空间布局 保障产业落地
针对乡村产业用地难问题,《指引规划》首次在全市范围内划定产业发展适宜区域,形成“六片多点”总体布局。规划筛选了岛外地形平坦、配套完善的区域,重点打造六大片区:海沧区东孚片、集美区灌口-后溪-侨英片、同安区莲花片和汀溪-五显片、翔安区新圩-大帽山片和内厝-香山片。同时,推动海沧东孚、翔安西岩山等都市田园综合体示范点建设。
为保障项目落地,规划明确7种实施路径,包括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农村预留发展用地、设施农用地等,并配套通俗易懂的申请流程图。
建立三级保障机制 推动规划实施
厦门市资源规划局详细规划处处长翁芳玲介绍,下一步将建立三级保障机制。指标传导:构建乡村建设用地指标库,动态分配用地指标;项目滚动生成:每年策划“农村一二三产融合项目清单”,分级分类推进;规划调整前置:对成熟项目提前明确用地边界和性质,加速审批。
此外,规划采用“正面清单+负面清单”模式,明确乡村产业准入类型,避免盲目开发。
该《指引规划》的创新性在于系统整合了国家、省、市各级政策,为乡村产业提供灵活用地解决方案。例如,允许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设施农用地复合利用等,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宽发展空间。厦门市农业农村局表示,该规划将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科技赋能、空间优化和政策保障,助力厦门市成为全国城郊型高附加值农业的示范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