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科院举办“科学之光·成长之翼”科普实践活动
2025-05-08   作者:陈燕婷 翁倩如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为推动科研资源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4月30日,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联合福州市台江第三中心小学教育集团(交通路校区)共同举办“科学之光·成长之翼”科普实践活动。活动通过系统化开放科研设施、专业化设计实践课程,助力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

图片7.png

学生们参观数字化大棚

在现代化智能温室内,省农科院数字农业研究所专家吴宝意向学生展示了番茄基质栽培技术,对比传统土壤种植模式,深入讲解其节水增效、减少连作障碍的优势。学生们通过观察熊蜂自然授粉过程,直观理解授粉昆虫的生态价值;专家还引导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番茄叶片上的烟粉虱,揭开病虫害防治的微观世界。走进食用菌研究所的菇房,师生们近距离观摩了绣球菌与灵芝的精密培育环境。“原来蘑菇生长需要恒温恒湿和严格的无菌条件!”一名学生惊叹道。

图片8.png

科普小课堂

植物保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林硕通过PPT讲解、活体昆虫及标本展示,生动解析昆虫形态特征及其生态意义。在标本制作环节,孙莉助理研究员与陈燕婷博士指导学生使用专业工具完成甲虫标本定型。“这是我第一次亲手制作标本,科学课原来可以这么有趣!”六年级学生小林兴奋地说。

图片9.png

学生们展示自己制作的标本

微生物实验教学区同样热闹非凡,甘林助理研究员现场示范菌种接种技术,并指导科学教师掌握培养基制备、无菌操作等核心技能。“这些标准化流程将融入校本课程,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科研过程。”参与培训的教师表示,此举为后续开展菌落培养实验奠定了技术基础。

台三小交通路校区副校长郑虹高度评价活动成效:“这是沉浸式科学教育的一次创新突破!孩子们在智能温室触摸椰壳基质、追踪熊蜂授粉轨迹、辨识烟粉虱形态,甚至亲手制作标本,多感官参与的学习方式比传统课堂更具认知穿透力。”她期待未来更多学生能体验“有温度的科学教育”。

图片10.png

活动合影

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范国成表示,未来将建立科普资源共享长效机制,依托特色资源昆虫与农业害虫防控科普教育基地,持续开放标本室、实验室等科研场景,定期为中小学提供实验技能培训,并设计系列沉浸式科普活动,推动科研资源向基础教育深度转化,助力实现“十四五”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文/陈燕婷 图/翁倩如)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