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三台“引擎” 逐梦共富共美
2023-11-29   作者:郑雨萱   来源:福建日报

走进福建乡村,一系列变化正悄然发生:在屏南,300多名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走进乡村创业,成为古村落的“新村民”;在顺昌,科特派创新“以竹代木”菌菇栽培技术,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在尤溪,老电影院摇身一变,成为老百姓听小腔戏、看老电影、喝大碗茶、赶万人圩的文化阵地……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如何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今年以来,省政协委员,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士,市县政协委员以及中国农业大学闽籍师生围绕这一议题展开网络热议。前不久,省政协聚焦“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开展网络议政远程协商。大家一致认为,产业有特色、人才有力量、乡村有文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三台“引擎”,必将助力福建在山海间逐梦共富共美。

产业有特色

“对于福建这样一个山区广大的省份而言,践行‘两山’理念,要把关注重点放在‘八山一水’上。”在协商会视频连线中,“三农”专家、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温铁军一语道出福建发展乡村振兴的特殊性。

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独特省情农情,又决定了福建省乡村必须在特色现代农业方面下功夫、做文章。近年来,福建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坚定不移打特色牌、走特色路,多个产业在国内拿下单项“冠军”:茶叶、竹业全产业链产值全国第一;大黄鱼、鲍鱼、紫菜等水产品产量全国第一;生猪、蛋鸡、肉鸡规模化养殖水平全国领先;枇杷、龙眼等水果产量和木材、笋等林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

将特色优势产业做成强势产业,委员们对福建做好产业兴旺这篇文章有着更高的期许,大家认为,在挖掘“土特产”文章、推动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推动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将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福建光阳蛋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劼在禽蛋产业深耕28年,深切地感受到农业产业化是农业提质增效的最重要手段。他建议,福建省在全力扶持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产地初加工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和促进商贸、物流、文旅有效对接当地优势农业产业,真正实现融合发展。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更要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唱好“产”字歌。对于加快推动福建省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会人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各个领域不同视角提出意见建议。针对福建优良的海岸资源,漳州市政协常委林丽君建议:“加快休闲渔业产业振兴发展,促进行业规范,拓展项目种类,提升项目质量。”针对农业数字化水平,福鼎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青碧建议:“细化完善福建省特色农产品数字化的扶持措施,引导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镇等项目向农业数字化重点倾斜。”针对县域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短板,省政协常委杨昇在代表民进福建省委会发言时建议:“加强农产品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完善区域农产品物流集散体系。”

省农业农村厅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土特产”发展思路,持续抓集聚、抓品牌、抓龙头,以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为抓手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福农优品”公共品牌,扩大福建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发挥龙头企业在推动三产融合中的带动作用,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

人才有力量

福州市永泰县长庆镇的“土”花生,通过严选、包装,进入大城市商超,一年就为全镇农民增收1200多万元;南平市光泽县的干坑红茶,通过量身定制产业活化方案,打造“干坑1662”品牌,影响力和价值得到显著提升……在协商会上,台湾“见学馆”创办人许俊雄讲述了团队引进台湾乡建乡创人才,为地方产业打造公共品牌的成功案例。

“台湾团队陪护乡村产业发展,大陆相关部门和基层干部陪护台湾团队,这种双向陪护模式能够让台湾团队的国际化视野、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富有创意的文案在大陆乡村得以实现,带动基层干部和当地‘新农人’的成长,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实现两岸青年心灵契合。”省政协委员敖钧在代表民革福建省委会发言时表示。

近年来,福建省首创以乡建乡创为主题的闽台合作模式、第三方全程辅导服务模式和两岸建筑师联合驻村模式,探索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新路。目前,全省累计引入120多支台湾团队400多名台湾专业人才,为350个村庄开展乡建乡创陪护式服务,覆盖了全省80%以上县(市、区)。

乡村发展,聚人气至关重要。“偏远山村历来不易发展文化和经济,农耕不被看好,工业也被不看好,但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加持下,终于解放出得天独厚的自然价值。”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总策划林正碌认为,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打破了乡村以往物理空间上的发展瓶颈,带来了新的机遇。

“如何引得进人?引进什么样的人?怎么留住人?”委员们围绕这一乡村发展必答题展开讨论。

“应该建立人才引育长效机制。”龙岩市政协委员许志光建议,要大力实施“人才回归”工程,引一批眼界宽、思路活、资源广、有一定资本的致富能人回乡发展,鼓励离退休人员回乡参与乡村振兴,让他们把资源带进乡村;还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

在顺昌县从事科特派工作22年的高允旺对乡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建议,完善优化科特派制度,在注重需求对接的基础上,优先选择有情怀、愿意服务基层的科特派,以县域特色产业组建科特派团队,跨区域开展科技服务,进一步发挥好科特派的示范引领作用,吸纳由营销大户、“土专家”、“田秀才”、返乡青年组成的“师带徒”队伍,培养一支留得住、用得着的服务“三农”队伍。

既要培养“土专家”,也要引育“新农人”。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申报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农业企业吸引集聚高层次青年人才提供支持和优质服务,做大乡村人才增量;围绕特色农业产业需求,开展乡村振兴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开展技能培训,做强乡村人才存量。

乡村有文化

“一家老小,花上10元钱,就能喝着大碗茶,看着老电影,其乐融融一晚上。”在视频连线中,尤溪县新阳镇党委书记蔡濠向大家展示了当地老电影院改造后给村民带来的新生活方式。

新阳镇老电影院于上个世纪60年代建成,曾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2021年,新阳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投入270万元,将闲置多年的老电影院打造成集文化、旅游、商贸、餐饮等元素于一体的文化场所,已举办文体活动38场。“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蔡濠认为,活化利用乡村闲置场所,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能够进一步增强村民的文化主体意识,对乡村事业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福建,像新阳镇一样拥有古厝和老建筑的村庄不在少数,它们不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乡村风貌,还有不少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风俗和村规民约流传至今。“乡村的活力在于乡村文化,乡村振兴必须是乡村文明的整体复兴。”省政协常委刘泓在代表民盟福建省委会发言时建议福建省启动“乡村文化复兴工程”,打造每一个村自己的文化业态和特色品牌,用时代的精神激活优秀乡村文化,使乡村文化成为福建乡村振兴的特色亮点。

作为最基本的治理单元,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农村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福建省各地农村在组织振兴方面存在弱村发展难、强村突破难的‘两难’问题和基层治理能力低、党员带富能力低的‘两低’问题。”莆田市政协委员陈伟建建议,要通过组织联建,按照“域相邻”“业相近”“势互补”原则,分类实施“跨村联建”“区域联建”“村企联建”,把党的组织体系深度嵌入产业链条,破解“两难”问题;通过实施“头雁提能”计划,全面提升带领致富能力,破解“两低”问题。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委员们希望,福建省能够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建设福建美丽乡村的思路办法和实际成效,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硬举措推进福建省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福建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责任编辑:杨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