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023-08-15   作者:陈亚峰   来源:福建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俨然是农产品生产的保障,加强农业生物多样化保护,将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农业生物多样性是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全部生物多样性,农业生态中的农作物、杂草、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物多样性包括农业生产相关的所有生物、基因资源与生态过程。农业生物多样性是表征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更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障。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了土地的养分和肥力,花粉的传递和空气的过滤,有效地抑制了害虫繁殖,保持生态平衡。

与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对应的是农业生物单一性,由于片面地追求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和市场化,一些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农业模式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出现了同区域农业品种的同质化,而区域性单一农田、单一种植和单一生境,招不来天敌制约害虫,食物链不健全。这样,为了保障农产品生产的需要,一方面,要投入农用化学药品来制约害虫;另一方面,开垦边缘土地,高投入实现对土地的充分利用。最终导致农产品的病虫害越来越严重,地力下降,陷入农产品生产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物多样化保护和乡村振兴的目标是一致的,二者融合,必然会开创和美乡村建设新局面。有利于发挥物物协同互利的优势,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不同农产品的生长环境会招引不同的物种,从而畅通食物链的回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生态强农,向社会提供高品质健康食品,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品质。有利于传承乡村文化。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传统的养殖方式等都蕴含着乡土文化,其传承有利于巩固乡村文化认同,增强乡民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发展乡村旅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可以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利用休闲农业、田园风光旅游等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为乡村振兴的经济支撑提供源头活水。

我国是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共培育了1000多种农作物栽培种,据不完全统计,栽培作物1339种,野生近缘种1930个,果树种类居世界第一。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棉花等主要农作物有成千上万个品种。在农业生物多样性方面,我国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国已建立205个农作物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点。截至2022年,全国入库保存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已达53万份。挖掘并保护利用了一批新物种基因类型,为新物种的研发找到了密码。对农作物污染源进行了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大幅度提升,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逐步减少,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业的污染。

我们在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应看到不足:一是农业生态留白空间不足。所谓的农业生态留白,就是在农作物周边留足杂草群落的空间。然而,长期以来,有的地方为了追求农产品产量,最大化地发挥土地的使用率,推进农业机械化标准化操作,农作物的生境单一化,导致病虫害滋生蔓延。二是传统的农业文化遗产缺失。在现代规模化农业的影响下,桑基鱼塘、稻鱼共生、间作套种、农林牧复合系统等农业生产方式没有得到很好传承,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缺失较严重。三是一些农作物栽培品种正在消失。一些产量低、品质差、抗性弱的老品种逐渐被淘汰并灭绝,有许多只能收集保存在种质资源库。四是外来入侵物种的影响。外来入侵物种,包括外来入侵的草类物种会传播疾病,同时与本地物种竞争食物和栖息地,从而威胁本地物种的生存,导致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针对以上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从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加大农业生态的留白空间。第一,对农田的布局规划进行监管,严格按照农业等有关部门对农田的整体规划进行耕种。防止过度开发利用土地,还农业生态的留白空间,给杂草群落提供栖息的场所。第二,定期对农田耕种进行检查,健全耕作的监督机制。第三,大力宣传生物生存环境多样性的理念,向农民宣传农业生态留白、生物生存环境多样性的理念,使其认识到生物生存环境多样性、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才能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补齐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缺失的短板。第一,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中传统生态观的引导。让老百姓从传统的农业文化中汲取农业生态多样性的智慧,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有山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食,有粮食,人才能生存”的农业生态观。第二,学习传承传统农业模式。从传统模式中学习借鉴,对传统农业模式保存比较完整的经典案例,要加强交流和学习,从而沉浸式体验传统农业模式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第三,充分挖掘传统农业模式中的现代元素,把传统农业模式和现代农业模式有效地结合起来,赋予现代农业模式的传统农业模式内涵,创新新时代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大力研发具有农业地理标志的新品种。第一,重组农作物基因序列,改良产量低、品质差、抗性弱且即将淘汰的老品种,增强改良品种的耐抗性和产量。第二,深度挖掘并保护新物种基因类型,把传统的农家品种作为国家的战略资源,扩大优良基因的农业种质资源库。培育具有农业地理标志的新品种。第三,对入库保存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基因筛选,挖掘具有实际意义的功能基因,利用《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名古屋议定书》等法律法规,把这一系列具有优质基因的农产品列入具有农业地理标志的新品种,促进农业种质资源公平公正的互惠共享。

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第一,继续加大对畜禽类污染源的利用率,寻求有机肥代替工业肥的研发渠道,增强土地的肥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第二,禁止喷施高残留农药,减少除草剂的使用,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大循环系统,完善食物链的结构,通过相互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增强农业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完善的能力。第三,借助现代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农业生产的控制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对农产品生产进行有效监测和防治,防范化解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农产品生长的环境不适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抵御外来入侵物种。第一,依靠人工防治、机械去除等方式,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第二,对外来生物进行替代控制。对于外来入侵植物,要做好防范和控制,有效利用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在保证生态价值的基础上,增加本地植物,来约束外来物种的生存空间。

责任编辑:杨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