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多些“文”气
2023-08-07   作者:张桂辉   来源:福建日报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推出“大美春光在路上”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52条,并将其整合在交旅融合、乡村新体验、春和景明三个分主题之下,旨在推动乡村建设与旅游发展相得益彰、齐头并进,借此实现以文化带动旅游、以文化促进发展的目的。

经济是物质生活的基础,文化是精神生活的体现。文化与经济,互相依赖,互为补充。正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套用这句话,文化搭台,旅游送戏——乡村旅游给乡村送去的滚滚财源,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振兴。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

乡村旅游,古已有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等,便是诗意的佐证。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全国兴起了乡村旅游的热潮。新世纪开始,乡村旅游业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日渐升温的时期。

乡村旅游,最大的特点在于“短、野、静、廉”——“短”,时间三五天,路程百十里;“野”,以村庄山野为游居目的地;“静”,较之喧闹城市,乡村清幽宁静;“廉”,费用不太高,开支较低廉。正因此,很多城里人把乡村旅游当作休闲放松、丰富生活、调节心绪的首选。

为了助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持续发展,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强化规划引导,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得益于中央的重视、政策的扶持,乡村旅游一路绿灯一路歌,游客一年更比一年多。有资料显示,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总计达30.9亿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1.81万亿元。

乡村旅游所以“热门”,优势在于依靠自然环境和当地民俗特色给游客带来心灵抚慰——城里人到乡村旅游,既能回归自然,又能重温童年,是一种低成本、有质量的精神文化之旅。

然而,时下不少乡村旅游文化含量偏低,主打项目不外乎有机农业、绿色蔬菜、养生休闲,不同程度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内容比较单一,商业气息浓厚,文化内涵不足,给人“千村一面”的感觉。长此以往,难以满足游客对于乡村文化魅力的感受与体验。改变这种状况,从乡村角度讲,既要注重挖掘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又要善于打造特色项目、文化品牌;从游客方面看,不能满足于吃农家饭、品农家菜、饮农家酒、摘农家果之类,而要把寻找乡村文化、品味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题中应有之义”。

乡村旅游,看山看水看文化,有情有调有滋味。山水明摆着,一目便了然。文化则不然,有显有隐,有的直观,有的深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一座山,观看的角度不同,展现的景致也不同。乡村文化也一样。只有仔细看、用心看,才能看出些许城里难得一见的文化景观。退休前,在闽北工作期间,曾经听到这样一句说辞:“木头烂在山上也是文化。”开始不理解,树木倒了,日晒雨淋,久而久之,自然就会腐烂,与文化何干、有什么文化?慢慢地,悟出个中含义:倒下的树木,之所以烂在山上,背后折射出人们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度自觉。腐烂的木头与葱郁的树木,和谐共处,形成对照,不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吗?

那年,在建阳黄坑采风,桂林村一座已有400余年历史的徽派古建筑——萧氏宗祠,且不说砖雕木刻工艺精湛、形式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层楼叠院、高脊飞檐、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背后藏有丰富的文化因素,单是大门两侧一副石刻楹联“孝友传家绳祖武,诗书继世翼孙谋”,便散发出浓浓的文化韵味,吸人眼球,发人思考。

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相信,乡村旅游过程中,只要留心观察,或多或少能看到一些乡土文化、特色文化、红色文化、寺庙文化、祠堂文化、建筑文化等。这样,既可以拓展乡村旅游的内涵,又有助于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含量。(张桂辉)

责任编辑:胡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