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山:大力发展人民满意的农村职业教育
2023-05-05   作者:刘晓山   来源:中国农网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十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一些农村发展乏力,关键在于缺人才,缺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要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创造机会、畅通渠道、营造环境,帮助解决职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通过多方面努力,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所作的重要讲话来看,十年间,伴随我国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已经由“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的初步认识阶段转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实质性部署阶段,这为我们科学制定农村职业教育规划和政策,提供了时代坐标和基本依据。

一、深刻认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意义

《求是》杂志2023年第6期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题目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考量和总体要求,系统部署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等战略任务,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三农”工作的科学指引和行动纲领。我在学习中感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其重大意义在于深刻阐明了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历史方位、战略定位、统领地位。

(一)阐明了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历史方位,指明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坐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但农业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三农”仍是“四化同步”最突出的短腿、民族复兴最薄弱的环节。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二十大作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决策,这是13个强国建设中唯一新增的;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列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充分表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位置,我们必须强化举措,迎头赶上,加快补上农业农村这块最大短板,不能到最后关头再突击。

(二)阐明了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定位,指明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奋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农业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极端重要的国家安全”。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供给是经济循环的基础和源头,必须始终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扩大国内需求,“三农”可腾挪的空间、可挖掘的潜力也非常广阔。在当前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刻,应对内需不振、外需下滑的严峻挑战,必须切实稳住农业基本盘,打通城乡经济循环堵点卡点,以城乡之畅助力循环之稳、农业之强筑牢强国之基。

(三)阐明了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统领地位,指明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总体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此为统领来推进顶层设计、政策谋划,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决心、更加系统的政策举措,有力推动这一战略部署落地见效。

二、准确理解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内涵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把握农业现代化规律,全面概括了农业强国的“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等五强的共同特征,精辟论述了我国建设农业强国“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等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并强调了“加强顶层设计,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三条原则,阐明了“建设什么样的农业强国、怎样建设农业强国”等重大问题。我们要遵循这个指针指南,找准方向、把住要领、走对路子。

(一)坚持国情农情综合考量。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大国小农的现实起点,决定了我们没法建设像美国那样的全能型农业强国,但荷兰、以色列那样的单项冠军又满足不了大国需要。我们要立足自身条件和全面现代化的战略要求,力求拿下比较综合、比较均衡的团体冠军,即不可能全都行,但也不能存在明显的短板弱项,更不能搞一俊遮百丑。

(二)坚持五大振兴统筹考虑。“三农”是相互交融交织的有机整体,粮食生产、产业发展的场所在农村,农业经营、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建设农业强国,不能就农业说农业,而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谋划、五个振兴一起推进。既要加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农业现代化来强化物质支撑;又要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农村现代化创造基础条件;还要聚力把农业强国建设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到农民富裕富足上,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添力助力。

(三)坚持软件硬件一体推进。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这是我们建设农业强国的底蕴底气。建设农业强国,科技装备、基础设施等硬件固然重要,文化传承、精神力量也不可或缺。要弘扬优秀农耕文化中天人合一、精耕细作、用养结合等理念技艺,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传承蕴含其中的文化基因、人文精神、良好道德,推进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提升,为农业强国建设凝心铸魂。

(四)坚持科技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向科技和改革要效益,作为破难题、闯难关的重器利器,一手抓科技、一手抓改革,两手都要驱动起来。要针对产业急需的重大品种技术,用好种业振兴行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等抓手,全力整合农田、良种、农机、农艺等优势科研资源,组织各个学科、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科研力量联合开展大兵团作战,推进各种单项技术系统集成、优势互补,争取一些农业短板技术尽快取得突破。要稳妥有序深化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二轮土地延包、农村宅基地改革、乱占耕地建设住宅类房屋专项整治等试点工作,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高水平农业对外开放。

(五)坚持巩固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当前,受新冠疫情、国内国际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遇到一些新情况。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发挥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预警响应作用,把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实现平稳过渡,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要更多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下功夫,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主攻方向,在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上多想办法,推动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向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聚焦聚力。要谋划过渡期后的具体制度安排,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巩固成效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中心任务,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挖掘经营增收和务工增收潜力,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切实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三、适应农业强国建设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农村职业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和乡村连结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更应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主动担当,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方面的优势,为党和政府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农村职业教育。我们要清醒看到,近年来,虽然各地区各部门围绕更好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出台了一些重大优惠、扶持政策,但由于普通教育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始终是教育结构中较为薄弱的部分,无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应有作用,培养出的乡村人才在发展前景、现实环境中面临着不少困境,主要表现在:受社会观念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较差;受城乡差异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缺少优质教育资源;受内部结构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逐渐僵化。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抓住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统一思想认识,加强规划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在服务党的农业强国战略中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特殊性的认识。农村职业教育区别于城市和其他特殊行业的职业教育,至少有三个特点:一是农村职业教育对乡村的人才贡献率要远高于其他普通教育。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要远大于物质资本。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以一定数量的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为支撑,而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由于其具备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可通过不同的专业设置培养出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多层次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一方面可直接满足当地农村农业发展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可极大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农村职业教育的生源大多来自本地区和邻近地区,毕业生也大多会选择在本地区或邻近地区就业,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对当地乡村的人才贡献率要远高于其他普通教育。二是农村职业教育更贴合乡村各类劳动者成才需求。职业培训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促进劳动者就业、改善地区就业环境具有正向作用。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是面向人人的一种教育类型,除适龄儿童外,农村教育还面向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群体,为包括企业在职员工、退伍军人、农民工等在内的社会成员提供二次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其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技能。尤其是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青少年及社会弱势群体可以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提高受教育水平,掌握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进而扩宽就业选择面,显著提高就业质量。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就业环境与就业质量的改善与提升可以显著提高社会稳定性,保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建设发展治理更加便捷。农村职业学校拥有多学科的技术技能人才和技能实训中心,可作为高新技术的孵化与转化基地,为农业农村的建设与发展,给予技术指导、建议与扶持。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与地方经济接轨、与农业企业结合,真正了解到地方经济和农业企业发展的问题与困境,进而通过项目开发等方式,孵化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技术与专利,直接应用于实际,有效促进农业农村的技术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融到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对最新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进而转化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生产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要进一步奠定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推进落实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第十条已明确指出:支持举办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要推进落实落细,保证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二是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或项目保证资金,对发展困难的农村职业学校提供资金帮助,保证资金投入力度。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增设农村中职教育经费,用于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此外,可通过一些税收减免和其他优惠政策积极调动社会其他主体投入农村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三是要积极探索逐步破解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问题。如,教师和学员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城乡交流、户籍、就业、创业、晋职、晋升、激励、奖励等政策问题。

(三)要进一步面向乡村发展需求明确农村职业教育定位。农村职业教育要强化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价值取向,以服务“三农”为办学初心,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返乡创业人员的技能水平等为己任,根据农民发展方向因材施教,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最好的培育效果,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要兼顾好就业和升学两方面的教育需求,即在类型教育的基础上,满足包括适龄学生、新型职业农民、退伍军人等多元主体的职业发展需要。一方面兼顾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学历提升需要,另一方面也应保证职业发展中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同时,农村中职教育应扩宽服务面,将广大的成人农民群体纳入到培养体系中来,制定适当的培训方案和实践计划,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成长为乡村振兴战略所需的新时代农民。

(四)要进一步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农村职业教育跨越发展。教育数字化是我国社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农村职业教育应将“数字化”有效融到教育全过程,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实现以数字信息化发展促农村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可探索区域内职业学校共同组建移动职业教育设备中心,建立全国性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平台,职业学校为其搭建 “互联网+职业教育”教室。

(五)要进一步发挥职校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正规职业培训的作用,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职业院校开展面向社会人员的短期职业培训班。农村职业学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发挥学历教育作用的同时,提高对职业培训的关注程度,利用自身优势,面向我国农村和农民,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农作物培育、家禽养殖、物流配送、电商直播等自主就业创业项目,开设短期职业培训班,必要时可将培训班开到田间地头或企业车间,切实满足不同人员的职业技能提升需要。同时,农村职业学校可以和当地龙头企业或各级政府合作建立稳定的培训基地,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和重点项目,定期定点组织已毕业的新成长劳动力、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进行联合培训,共同开展产品开发、农产品销售等工作。此外,还可与行业部门、行业协会或相关企业共同发起专项、特定对象的职业培训,发挥多主体育人优势,调动行业企业等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系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司原副司长、民进中央参政议政特邀研究员)

责任编辑: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