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发展绘胜景 乡村振兴谱新篇
2022-09-30   作者:许钹钹 陈玲红 王柏峰   来源:泉州晚报

十年前,说起农村,“土路”“垃圾”“旱厕”等词常被提到;十年后,再说起乡村,很多人想到的是“乡村游”“民宿”“特产”。十年翻天覆地间,是“脱贫攻坚”“美丽乡村”“乡村治理”等一系列顶层设计的落地,是“三农”人员不畏困难坚持执行的成果;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是农村工作不变的目标。

永春县仙夹镇龙水村的美丽村貌

龙水村里的老手艺人

“公司+农户”分类帮扶

贫困村蜕变乡村振兴示范村

国庆假期快到了,一年中婚嫁的黄金期就到了,永春县仙夹镇龙水村许多老手艺人又要忙起来了。这个2014年省级建档立卡扶贫村,如今已成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省级金牌旅游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漆篮是闽南地区婚嫁的必备品,龙水村制作漆篮已有500多年历史,几乎家家户户都会。2000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76岁的老手艺人郭清柏还记得,当时村里只剩几个老头子在坚持这门手艺。“一次做20个,挑着担子走到晋江、石狮去卖。舍不得坐车,走路得一天一夜。”

2014年的龙水村还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当时村财一年仅2000元。“那时入村的主干道只有一条2米多宽的土路,一车煤都运不进来。”65岁的郭民权感受深刻。但仅一年后,村里的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当时的驻村第一书记与从深圳归乡的郭志煌通力合作,在村里成立了工艺品股份制公司,公司订单下放到村户,“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打开了漆篮的销路。村里将贫困户分类进行针对性帮扶,在“党支部+党员+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下,龙水村脱贫攻坚进展迅速,来自海外的订单直接发送到农户手中。村财增加后,村里大力实施旱厕改造、鸡鸭圈整理、路面拓宽硬化等基础设施改造。

脱贫伟业,史诗如歌。记者采访中获悉,截至2020年年底,泉州市3.2万名建档立卡对象年人均纯收入达1.7万元;18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全部达到退出贫困标准。

德化县南埕镇塔兜村崎岖山路变县道

崎岖山路变县道

财路通了幸福来了

“深刻体会到了‘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这条公路带动了我们村很多产业,游客多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说起德化县境内连接南埕塔兜至龙门滩的县道329线,塔兜村村支书兼主任张国彬感慨万千。

如今不少人会慕名前往塔兜泡温泉,而曾经这里崎岖的山路,是横亘在游客和温泉之间的一道“鸿沟”。2013年,村委会接手塔兜御汤宫温泉项目并进行提升改造,可情况并没有太大改变。直到2017年,南埕塔兜至龙门滩这条公路开工建设。“路刚通那阵子,晋江、石狮、泉州市区、厦门……各地的游客都来泡温泉,周末场至少要提前一星期预约。”张国彬说,目前全村共有170多户,有95%的村民参与入股温泉项目。游客多了,村民的腰包自然也鼓了起来。今年,塔兜村党支部还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建立了林下兰花科研基地,31个品种、800亩的兰花谷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一条路,将塔兜村村民实实在在地引向了幸福生活。

来自泉州市交通运输局的数据显示,近十年,泉州市农村公路新增通车里程3406公里,总里程达1.65万公里,公路密度提升26%,达149.67公里每百平方公里,等级以上公路占比增幅17%,上述5项指标均居全省设区市首位。

空中俯瞰生态宜居的安溪县参内镇田底村

乡村环境大变样

绿色宜居又宜业

“以前回老家,孩子们5分钟都待不住,现在回来后逛公园、打篮球,房前有树、屋后有花,就是度假。”说起十年来的变化,安溪县参内镇田底村村支书兼主任朱成艺感慨万千。他回忆,十年前,田底村随处可见旱厕、猪圈、鸡鸭圈,2015年起,村里开始系统规划,引进污水处理站、农村饮水工程,整治裸房,“旱厕革命”,筹建幸福院……渐渐地,田底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7年,田底村在全县率先推广引进生活污水处理站,家家户户的污水经过处理后,村里的臭水沟不见了,苍蝇蚊虫也没了藏身之地,经过处理的污水还能用来灌溉农田。

2015年之前,田底村一穷二白,连办公场所都没有,2015年,村里发动村民与乡贤筹建了一幢5层大楼,一部分用来出租,一部分作为村里老人的幸福院。加上垃圾处理站及农村饮水工程等的收入,田底村一年的村财达到60余万元。

路灯亮了、道路宽了、村庄富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加入村里的电商经营大军。村口的兴泉铁路通车了,面对即将到来的“高铁经济”,朱成艺带着村干部们开始思考着田底村更多的未来……

责任编辑:何菁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