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金鉴:艰难创业 初心如磐
2022-03-02   作者:彭程   来源: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a383c18f6c1e48d8b6fd43abf65f2bf5.jpg

村民邀请曾金鉴(右)到家中做客

“久立茶油当时可是全省著名商标,特别有名,畅销全省还出口国外,我很有成就感啊。”1月14日,75岁的老党员、清流人曾金鉴,回到曾经“战斗”过的清流县嵩口镇久立茶油厂旧址,感慨万千:“30年前做工业,大家都没经验,仅凭一腔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热情‘摸石头过河’,回想起来太不容易了。”

曾金鉴步履蹒跚,在空荡的厂房内走走看看,讲述起了往事。

上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加快,中国工业结构开始发生改变,工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嵩口镇作为三明市5个工业重镇之一,正面临新一轮发展高潮。1990年,曾金鉴担任嵩口镇党委书记,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抓住时代机遇,用本地优势资源发展乡镇企业。

嵩口镇盛产茶籽,农户多以家庭作坊形式手工榨油,每年产量低且包装简陋,镇上仅有一家康宝牌茶油厂,生产模式却停留在初级,销售范围也仅限周边。产业要发展,技术创新、生产方式改变、生产工艺精进缺一不可。曾金鉴带队前往位于北京的中国营养与食品加工研究所,与研究所共同针对“精制茶油”生产模式和生产工艺,研发茶油保健品、食用油及茶皂术。

有了技术,还缺资金。1993年,曾金鉴赴厦门招商引资,机缘巧合下与一家香港企业谈成合作。1994年,香港企业投资240万元,嵩口镇政府投入300万元,在康宝茶油厂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成立县内乡镇中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久立茶油制品有限公司”。投产后,因茶油产品推陈出新、品质出色,四面八方的订单蜂拥而来,久立茶油迅速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今年58岁的薛贤慈是嵩口镇政府干部,刚参加工作时就跟着曾金鉴“走南闯北”。他回忆,当时的久立茶油是全国第一家获得油脂类绿色食品称号的公司,福建省著名品牌,产品不仅上架福州、厦门的各大商超,在福州市区的每辆公交车上都贴有广告,产品畅销全省并出口日本等地,一时风头无两,产值最高时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那时,嵩口镇一家年产3万吨的水泥厂因技术工艺简陋、资金有限,正面临倒闭。曾金鉴千方百计想把水泥厂“救活”,多次前往厦门、广东招商,引回1000多万元的资金注入。技改和扩建迅速盘活了水泥厂,第二年,水泥厂生产规模就翻了一番,年产五六万吨,成为周边县市首屈一指的水泥生产企业,销售一度供不应求。

在曾金鉴的带领下,嵩口镇一批以当地资源深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工业产值最高峰时达1亿元,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也带来了清流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那个年代,镇上20多家企业都有轿车,企业老板人手一台大哥大,经济繁荣可见一斑。”薛贤慈说。

1994年,三明市遭遇特大自然灾害,嵩口全镇倒塌房屋130余座。灾后,曾金鉴迅速组织全镇干群开展自救、重建工作,并利用水泥厂资源,为100多户受灾居民每家提供20吨水泥、4000元现金,将镇内榕坪街统一规划用于安置灾民自建新房。

斗转星移三十载,走在如今整洁的榕坪街上,还有村民认出了曾金鉴,上前握着他的手激动不已:“洪灾过后,家里房子倒了农田也淹了,要不是老书记,我们家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重建,太谢谢您了。”

铁心向党、造福于民。从第一次举起右手面向党旗宣誓,一路成长为国家建设“离不开的战士”,到如今白发苍颜,曾金鉴初心如磐。“去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一辈子跟着共产党走,不悔。”曾金鉴说,“祖国4个历史时期的4个伟大飞跃,我可以说都见证过,也参与了部分。在艰难困苦中走过,才知现在生活的美好,年轻一辈在这么好的条件下,更要开新局、踏新程,努力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