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三农 | 典型案例②: 让福建食用菌花开宁夏
2021-12-17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苦瘠甲天下”,一度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西海固的代名词。如何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业发展、农村兴旺、农民致富,是宁南山区扶贫工作的一个难题。

2007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选派林戎斌作为第三批科技特派员,承担福建省科技援宁任务。14年来,林戎斌以福建省科技厅闽宁科技对口帮扶项目为依托,常年工作在宁夏贫困地区科研、生产一线,潜心研究、推广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先进食用菌种植技术。如今,食用菌产业科技扶贫项目已辐射带动了一大批种植户奔向致富小康之路,成为闽宁协作惠民工程的亮点。

图片7.png

林戎斌(右)指导菇农生产栽培

跨越山海,培育产业之花

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贫瘠,从电视画面中可见一斑:山大沟深,干旱少雨,生态脆弱,当地群众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种粮难、务工难,上世纪70年代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专家界定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当地各个食用菌生产基地距离县城最近的也有20多公里,没有洗漱设施,只有简易旱厕,空气干燥稀薄,高原反应剧烈,饮食又咸又辣。”林戎斌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宁南山区各个食用菌基地,开展技术辅导与培训,常常一待就是几个月。2012年儿子出生时,他也顾不上享受初为人父的喜悦,匆匆把刚满月的孩子交托给年迈的父母,再次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图片8.png

开展食用菌生产现场调查

2010年,时任福建省第7批援宁工作队队长,固原市委常委、副市长陈永共,针对宁夏食用菌产业现状,指导他要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以示范园区为载体,提升宁夏食用菌产业的科技含量。

很快,林戎斌多方争取经费3000多万元,在彭阳县建立闽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基地,引进福建省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建成自动化无菌接种生产线、液体菌种生产线、智能菇房,实现工厂化生产,提高了食用菌生产的成功率和效率。

图片9.png

现场解决食用菌生产存在问题

如今,彭阳县闽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产值达3800万元,双孢蘑菇每平方米单产提高了15%,杏鲍菇产量每袋提高了20%,鸡腿菇、杏鲍菇等通过了有机认证,“六盘山珍”品牌已获得市场认可。

菌种是食用菌生产的关键。2008年1月,南方出现50年一遇冰雪灾害,交通物流网络大面积瘫痪,大部分物流公司停止送货。为了能将菌种顺利运到宁夏,林戎斌多方奔走,联系上了铁路物流。为防止运输过程菌种破碎和冻伤,他亲自为菌种逐瓶包上泡沫纸,裹上毛毡,装入纸箱,外面再钉上木条。经过四重保护的10箱菌种在春节期间安全运抵彭阳,保证生产供种。

人才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基础。林戎斌深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福建省食用菌专家36批61人次在宁夏举办21场食用菌培训;在福建举办9次培训,组织23批次近百名宁夏科技特派员和技术骨干到福建培训、实习。

他还亲自参与授课,全程陪同学员,照顾学员生活,合理安排饮食,解决学员特别是回族学员的伙食问题。先后培训农业技术员、科技特派员、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等2000多人次,这批技术骨干已成为宁夏食用菌产业的中坚力量。林戎斌还为福建省、青海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食用菌技术骨干进行了二十多场食用菌培训。

受福建省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委托,林戎斌连续6年在商务部援外司组织的发展中国家食用菌技术培训班上,为来自乌克兰、吉尔吉斯、埃塞俄比亚、安提瓜和巴布达、博茨瓦纳、古巴、肯尼亚、加纳、纳米比亚、苏里南、约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巴勒斯坦、柬埔寨、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学员培训食用菌栽培技术。

图片10.png

作为授课教师代表参加发展中国家食用菌培训班结业仪式

精准扶贫,展现科技担当

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利民村,因“福菌”实现了蜕变。

利民村是一个纯回族生态移民村,全村2250人中有1181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何让小农户连接上大市场,因地制宜走出一条脱贫致富道路呢?

2018年,宁夏固原提出开展“四个一”林草产业示范工程。经过充分调研,林戎斌协助福建省援宁工作组确定把菌草扶贫作为固原市原州区闽宁对口帮扶的重要发力点,并在创新实践基础上探索出了“利民村”模式。

2019年上半年,林戎斌协调福建省援宁工作组投入闽宁资金200万元,由扶贫龙头企业宁夏瑞丹苑油牡丹产业有限公司从福建省引进香菇优良品种808,在彭阳县闽宁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区生产菌包40万袋,按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免费发放4000袋菌包的标准,向利民村和寨科乡中川村8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投放,以大棚设施较完备的利民村为帮扶重点(占69户)。在农户菌菇种植生产过程中,他还组织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技术专家团队,免费对农户进行种植技术培训和指导。

2020年1月16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马上就要过年了,林戎斌还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组织东西部协作香菇培训会,为利民村的71名菇农们做香菇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

通过利民村菌草示范种植,林戎斌摸索出了“闽宁资金+龙头企业+示范基地+科研院校+村集体+农户”的精准扶贫模式,形成了菌包生产、种植出菇、技术指导、产品回收、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完整菌草产业链,放大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栽培技术优势、闽宁资金优势及闽籍企业运营优势,与固原气候资源优势叠加效应,既切合固原实际,又符合固原“四个一”林草产业发展战略,成为助力当地农户脱贫致富的有力抓手。

图片11.png

宁夏回族自治区纪委书记艾俊涛和副主席马汉成视察原州区香菇基地

久久为功,赋能产业发展

为持续有效地解决宁夏产业和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2019年4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陈永共与宁夏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月祥在闽宁协作23次联席会议上代表闽宁两省区签订了“闽宁食用菌研发中心”共建协议,推动闽宁双方合作开展宁夏特色食用菌种质资源收集与整理,建设闽宁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合作开展食用菌新品种引进与示范、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等研究,共同推进宁夏食用菌产业发展。

林戎斌作为闽宁食用菌研发中心发起人和技术负责人,协调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肥所、食用菌所、生态所、数字所等相关专家组成的助力服务专家团队,提供适宜宁夏种植的优良品种和技术支持,亲自撰写固原市“四个一”林草产业试验示范工程食用菌发展规划(2018—2022年),助力固原“四个一”林草产业工程建设,实现山绿民富。

图片12.png

指导食用菌田间种植

身为福建省食用菌行业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食用菌学会理事、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林戎斌长期从事食用菌育种、栽培、精深加工技术等研究,主持过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中科院院士咨询项目子项目、福建省重点科技项目、福建省财政专项、福建省农科教结合项目、宁夏重点科技项目、宁夏成果转化项目、福州市科技项目等二十多项课题研究,先后获得了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7项,发表论文50篇。

作为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林戎斌还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长期深入福建省各食用菌主产区,为基层农技人员和菇农进行技术培训、农化服务和栽培指导,足迹遍布永泰、古田、仙游、宁化、武夷山、南安、武平、龙海等福建省多个县市。为了进一步帮助菇农提高栽培技术,作为技术顾问,林戎斌在2008年协助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原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拍摄“姬松茸栽培技术与初加工”宣传片。在七月酷暑,他顶着高温,带领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农广天地》摄制组连续几天在顺昌县各主产区来回奔波,寻找合适的拍摄地点和素材,中午时分在潮湿闷热的菇棚内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精益求精、反复拍摄,直到拍摄到足够的素材。该宣传片在中央电视台7套播出后,取得良好反响,为广大姬松茸栽培从业者提供了科学参考。他还受邀参加福建省《乡约科普》栏目录制,推广巴西蘑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在长汀扶贫项目中,他指导大同镇师福村、古城镇马头山村种植大田竹荪350亩、林下竹荪85亩,产值达766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扶贫就业5户,让小蘑菇托起大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图片13.png

参加乡村振兴与功能农业开发关键技术对接会

近年来,林戎斌先后被授予“海西春雨行动”先进个人、固原市“四个一”先进个人、“宁夏优秀科技特派员”,以及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青年科技新秀”、优秀共产党员、“双百行动”、“科技扶贫”、“科技服务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20年,他作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支农主要代表之一,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2021年,其被评为福建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供稿)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