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昌:山海赤子 寸心千古
2021-06-18   来源:东南网

愿做一粒种扎根老百姓

“你从哪里来?太行山知道。你为谁操劳?木麻黄知道。生是一粒种,扎根老百姓。任凭风沙呼啸,一个信仰不倒……”在谷文昌的故乡河南省林州市,歌曲《谁都忘不了》让村民一遍又一遍地深情传唱。

谷文昌故居位于林州市石板岩镇郭家庄南湾村,地处河南省最北端,太行山东麓。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土薄石厚,盗匪猖獗,民不聊生。为了生活,谷文昌打短工、当石匠。贫苦的他看见和听到不少八路军打日寇救国救亡的事儿,心中涌起阵阵暖流和向往。

1944年3月,谷文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一个石匠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从担任抗日民主政府林北县第七区区长,到担任任村区委书记,谷文昌与群众有着浓厚的革命感情。

“听长辈说,1944年,日伪军5000多人扫荡林北地区,当时有一队日伪军偷偷向白草坡一带进犯,谷书记得到情报后,组织群众向深山转移,他冒着生命危险断后掩护,阻击敌人进攻,才使得干部群众脱险。”石板岩镇退休干部郭紫明回忆说。

在任林北县第七区区长期间,谷文昌经常挑着粗布行李卷儿,到各村动员群众养山蚕、家蚕,开展生产自救。“七区有个养蚕能手,名叫申九华。他曾在山西养蚕,收入颇丰,后来回桃花洞村安度晚年。谷文昌‘三顾茅庐’前往桃花洞村拜访申九华,希望他带领群众养蚕增加收入。”郭紫明说,被谷文昌的真诚所打动,申九华加入七区养蚕业的复兴中,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直到上世纪70年代,养蚕业仍是石板岩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1950年,谷文昌随解放军南下至福建省东山岛,先后担任东山县城关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部长、县长、县委书记。为百姓谋幸福,他有着比太行山巉岩还刚的犟劲。

1960年,林县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在太行山上劈山修建了被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彼时,谷文昌两次带领东山县干部到家乡参观红旗渠,决心以红旗渠精神,将东山建设成东南沿海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在东山建成红旗水库,移山填海建海堤。他带领干部群众“上战秃山头,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在141公里长的海岸线上遍植木麻黄,筑起“绿色长城”,制服了“神仙都难治”的风沙。东山人清楚,没有谷文昌,就没有木麻黄,就没有今天的东山。

“离开林州时,你带走的是两罐自腌的咸菜;留在东山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这样的好干部,谁不赞?”无论是东山县,还是林州市,人们都为有这样一位好干部而感到骄傲。

2015年,东山县与林州市结为友好县(市)。从此,因为谷文昌,太行山上的“蓝色飘带”和东山岛上的“绿色长城”连在了一起。

谷文昌南下后,一连串的奇迹也在林州发生。“以前的石板岩镇四周环山,没有一条可行车的路与外界相通。供销合作社的社员们每天用扁担挑着生活物资翻山越岭,服务各村村民。”石板岩扁担精神纪念馆馆长石建宏说,在恶劣的条件下,林州人用脚板走出了服务“三农”的阳光大道。

在庙荒村、止方村,红旗渠如一条玉带穿村而过。人们发扬红旗渠精神,打造乡村振兴样板,走出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新路。

红旗渠不语,已成精神。木麻黄不语,已成丰碑。东山人不语,“先祭谷公,后祭祖宗”却相沿成习。两地实地,再次领悟谷文昌“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共产党来干什么!”誓言的深刻内涵。

几十年来,谷文昌从未离开。谷文昌精神已化作一面激励中国共产党人披荆斩棘、不断前行的旗帜,闪耀出新的时代光芒。

信仰心中起丰碑驻东海

每逢清明,陈进顺一家都要到谷文昌陵园祭拜“谷公”。陈进顺家住东山县陈城镇山口村。他说,没有谷文昌,就没有东山的今天。在东山,“先祭谷公,后祭祖宗”切切于心、相沿成俗,人们用最朴素的方式缅怀他们最敬爱的书记。

谷文昌生在太行山脚下的河南林县,为什么东海之滨的东山百姓在他去世多年后还一直敬他如山,感念他、传颂他?

五月海风习习,沿海岸分布的成片木麻黄枝叶低垂,随风摇曳,向我们轻诉答案。

解放初的东山还是一座风沙肆虐的孤岛,沿海30多公里沙滩寸草不生。狂风一起,遮天蔽日。陈进顺所在的山口村大片房屋被风沙掩埋,900多名村民就有600多人靠乞讨为生。

1955年,谷文昌担任东山县委书记,向风沙宣战。

现年85岁的林嫩惠当时是县林业技术员,他还记得谷文昌带着全县军民一步一个脚印摸清了流动沙丘的位置,并先后开展了8次大规模植树,但都以失败告终。百姓没了信心,挖苦说:“东山这个鬼地方,神仙来了也难治!”

转机出现在1958年,谷文昌偶然得知广东省电白县在沙滩种植木麻黄取得成功,立刻派人带回树苗,在东山推广种植。“那一年,东山百姓在茫茫飞沙滩摆开战场,种下了20多万株木麻黄。谷书记扛着锄头冲在最前面。”林嫩惠说,谁料一场持续一个月的倒春寒,让种下的树苗几乎全军覆没。“正在大家绝望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负责的区域有9株幸存的小苗,立刻汇报。”

谷文昌赶到现场,欣喜若狂,向围观群众说:“能活9株,就能活9000株,9万株,就能绿化全东山!”他像家乡太行山的石头一样执拗,指天发誓:“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在场群众无不落泪。

人生一粒种,漫山木麻黄。9株树苗在3年时间里发展成8.2万亩林地、150公里防护林带,筑起了“绿色长城”。从空中俯瞰东山岛,宛如一只振翅的蝴蝶,翅膀周围镶嵌着一条“绿带”,就是木麻黄。

飞沙被收拢在脚下,贫困如潮水般退去。绿,曾经遥不可及,如今是东山最大的底气。朱财茂1956年开始在谷文昌身边当,当年的小鬼如今已满头白发,对东山巨变感受最为深刻。“荒岛一点点变绿,老百姓终于可以正常生活。如今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绿岛礁奇,游客随处可见。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得益于优越的生态环境,东山正大力建设全域生态旅游海岛,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位于东山岛东岸的南门海堤,如张开的臂膀环抱大海。大堤由谷文昌主持修建,靠着厚实的“身躯”抵御风浪,成为东山最坚固的屏障。如今,南门海堤清澈的海水、古朴的闽南古厝吸引着八方来客。电影《左耳》在此拍摄后更是名声大噪,成为网红打卡地。轻风拂面,游客点上几盘闻名遐迩的东山海鲜,观日出日落,好不惬意。

过上好日子的东山人从未忘记谷文昌。前阵子,戏曲电影《谷文昌的故事》在东山拍摄,导演组晚上临时给谷文昌研究会会长黄石麟打电话,请求协调群众演员第二天一早拍摄。老黄赶紧让老伴在社区微信群里通知,心里却直打鼓。谁知第二天,一下子来了200多人。得知是拍摄谷书记的故事,大家伙都表示不要钱。“惊讶,感动。”黄石麟说,“谷公心里装着群众,群众也把谷公放在心里。”

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发表《“潜绩”与“显绩”》一文,写道:“谷文昌之所以一直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敬仰,是因为他在任时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带领当地干部群众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种‘潜绩’,是最大的‘显绩’。”

信仰从心里长出来,枝叶舒展在海岛间。2019年,以榜样名字命名的谷文昌干部学院揭牌,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到此涵养品格、锤炼党性。

责任编辑: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