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活则一城灵——纪念东圳水库建成六十周年系列活动侧记
2021-01-05   作者:林爱玲 林剑波 俞靓 何少钦 林国富   来源:中国水利报

东圳库区常太镇建设生态文明示范镇 莆田市水利局供图

12月22日,庆祝东圳水库建成60周年活动启动仪式 莆田市水利局供图

书画笔会活动 莆田市水利局供图

摄影展活动 莆田市水利局供图

东圳库区常太镇建设生态文明示范镇 莆田市水利局供图

  走上58米高的福建省莆田市东圳水库主坝放眼远眺,层峦叠嶂,绿林延绵。一泓碧波中,沙鸥往来游弋,涟漪阵阵。从空中俯瞰,成片的生态涵养林正在这颗“天马明珠”周围形成一道绿色屏障。

  安澜流芳一甲子。今年,东圳水库建成60周年。由福建省莆田市水利局、莆田市河长制办公室联合主办“纪念东圳水库建成六十周年系列活动”,相继开展了主题书画笔会、摄影展、征文及东圳水库LOGO征集等活动,礼献水库建成60周年,致敬东圳精神。

  长期以来,东圳水库是莆田人民心中“大水缸”,经过六十载的蜕变,三个时期的建设,滋养了150万莆阳儿女的大宝库已成为木兰溪畔上一道“生命之水”“生态之水”“精神之水”。

  一泓净水 润泽莆阳六十载

  “当时,造船的、理发的、照相的都把店开到库区工地,为这十万民工服务。”在水库建设者、92岁的闵庆昌老人心中,60年前那场移山造海的大会战中的每个画面,都记忆犹新。12月22日,东圳水库建成六十周年弘扬“东圳精神”座谈会举行。建库亲历者、移民代表共聚一堂,共忆那段奋斗岁月。

  新中国成立初期,莆田沿海水源缺乏,平原地区屡遭洪患。1956年秋,南北洋遭受了特大水灾,400多处海堤崩溃,20多万亩农田受淹,近万间房屋倒塌,洪涝灾害吞噬着莆田人民的劳动成果和生命财产。对此,当时的莆田县委、县政府决心治理水患,通过初步勘测,决定在延寿溪中游兴建东圳水库。同年,相关方案得到水利部的支持,作为福建省重点水利工程得到立项审批,由福建省水电设计院完成勘测设计。1957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莆田市东圳水库列入1958年施工计划,成为当时福建省的第一大水利工程。

  1958年6月,东圳水库开始动工。十万建库者汇集工地,经过600多天的奋战,于1960年4月建成通水。闵庆昌回忆,当时整个水库工地分库内、库外、坝头、溢洪道和输水涵洞五个工区,五个工区如五个“战场”,每天在工地上的民工多达2万人,最高峰有9万多人同时上场。

  就这样,在天马山和地龙山的峡谷之间,莆田人民用自己的双手与双脚,劈山截流,筑起一座雄伟的大坝,建造起一座总库容4.35亿立方米的东圳水库,灌溉农田面积达32万亩,茘城、城厢、秀屿三个区17个乡镇受益,铸就了一座“手无寸铁”年代里的治水丰碑,也留下了“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东圳精神。

  “水库大坝为粘土心墙土石混合坝,坝长367米,顶宽8.0米,最大坝高58.6米。溢洪道位于大坝左岸,共设5扇10米净宽的平板钢闸门,最大泄洪量为4045立方米每秒。”莆田市东圳水库管理局原局长吴金镐曾在学生时代参与水库建设,后在水库管理岗退休,随身携带的资料袋里,留下了每一个毫厘不差的水库数据。

  有了东圳水库,木兰溪水缓缓流入千家万户,日复一日、一刻不停地默默滋养着莆田的民生与发展,滴滴甘露流淌了60年。发挥着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生态修复等综合效益的大Ⅱ型水库,东圳水库的水已成为莆田人民的“生命之水”。

  而她的诞生,也是莆田积极探索人水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

  生态之河 见证木兰流芳蝶变

  千百年来,莆田人与水为邻,逐水而居,因水而兴。发源于福建戴云山脉的木兰溪,穿谷落滩,成为莆田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河”。从蒲草丛生之地到鱼米之乡,莆田历史就是一部恢宏的治水史。

  1999年,习近平同志亲自擘画、推动指导,启动木兰溪治理工程。20多年来,历届莆田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殷切嘱托,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推动木兰溪全流域系统治理。

  东圳水库的发展和保护相生相伴。回想当年,为了水库建设需要,1.3万余祖祖辈辈生活在此的常太人民离开家园;水库建成半个多世纪以来,东圳水库周边又经历数次大小规模搬迁。一代代库区人民义无反顾迁离故土,只为一泓净水无恙。

  2014年,东圳水库迈入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阶段,山水林田湖草全面系统施治。入库河流治理、库滨带生态修复、生态林建设、一级保护区搬迁安置、污水治理、面源污染治理等六大工程逐步开展。

  2018年11月23日,《莆田市东圳库区水环境保护条例》经福建省人大批准通过,成为了莆田市第一个地方性水源保护条例。如今水库“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生态法治”四道防线全面建立,“大坝安全、水质优良、生态优美”的目标正在呈现。

  “保水是东圳水库首要任务。”莆田市东圳水库管理局局长郑国海介绍,多年来,库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加强水源保护,加大水环境治理,保护几辈人舍家弃业修建起来的“大水缸”,使库区水质长期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水标准。

  从投身建设到举家搬迁,从守水护水到绿色发展,莆田市水利局局长黄德元表示:“站在新的发展节点上,进一步弘扬东圳精神,守护绿水青山,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新时代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一水活则一城灵。党的十八大以来,莆田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践行“两山”理念,努力走出一条保水富民、绿色发展之路。木兰溪防洪工程、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南北洋生态水系治理等项目建设,木兰溪从单一防洪治理走向了防洪、生态、文化三位一体综合治理,实现了从“水患之河”到“安全之河”的华丽转身,继而向“生态之河”挺进,成为推动经济腾飞的“发展之河”,莆田市也创成“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打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国样本。

  “这就是东圳精神在新时代落地开花的结晶。”莆田市副市长吴健明说。

  传承精神 添砖国家水情基地

  “这是我当年广播时候用的留声机,看见它就想起当年那激情昂扬的建库场面。”位于东圳水库东圳精神教育基地展示馆里,展出了上百幅当年建库时的照片。自从基地开馆以来,80岁的林西庚已经来了好几次,每一次总是看了又看,把过去当水库广播员的经历说了又说。

  为纪念东圳建库史并传承、弘扬东圳精神,2017年,东圳精神教育基地开建。该基地面积约700平米,共分东圳精神厅、原鲁山纪念厅、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及新时代新面貌厅三个展厅。“这里不仅展出了水库建库史、东圳精神;原鲁山廉政、家风家教等内容,还融入了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重要理念的科学内涵等内容,十分贴合开展研学活动。”基地讲解员向介绍,每个月都有学校组织学生到库区一带进行研学。根据木兰溪流域系统治理和片区开发建设行动计划要求,近年来,东圳水库依托水文化资源,以水文化研究为方向,以实践活动、研学课堂教育、展览参观、实物展示为载体,拓展和创新水情文化体系。

  编制《东圳水库水情教育读本》《东圳建库史》《莆田市东圳水库水情教育规划》等丛书,编写“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为主体的水情教育内容,同时开展水状况、水政策、水法规、水常识、水科技、水文化等六方面的教育活动。9月9日,东圳水库通过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实地复核。

  莆田市东圳水库管理局局长郑国海表示,下阶段,管理局将持续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立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认真细致擘画工作重心,大力弘扬东圳精神,以智慧水利建设为抓手,统筹做好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灾害防治、水文化传承等,重点推动智慧水库、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水源保护、防汛抗旱等工作,更好地保障莆田未来发展的用水需求,助推木兰溪流域水安全、水生态、水经济、水文化建设取得新发展。

责任编辑:小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