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业案例—建阳区麻沙镇水南村
2020-09-24   来源:建阳新闻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南平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绿盈乡村”建设为抓手,梯次推进绿化、绿韵、绿态、绿魂的乡村生态振兴村建设,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重点促进产业兴旺,以生态文化培育为基础增进乡风文明,以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取得治理实效,走出了一条建设生态文明和脱贫攻坚相互促进的路子,涌现出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要把生态补偿扶贫作为双赢之策,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生态就业,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又增加贫困人口就业收入”

麻沙镇水南村位于麻阳溪南侧,依山傍水,自然生态良好,村内有百亩种植于北宋时期的楠木林,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村庄总面积16.17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共585户2914人。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漫步在水南村的小巷内,白墙青瓦、青山翠竹,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小洋房、一条条整洁干净的街巷、一阵阵清丽脱俗的花香。沿着街巷行至转角处,一塘夏荷亭亭净植,不蔓不枝,静静依靠在百亩楠木林的身旁;林中婉转悠长,白鹭翔集、彩蝶飞舞,挨着麻阳溪畔、岱峰山下,更有一番“楠树色冥冥,溪边一盖青”的意境。

近年来,水南村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加强生态、产业、旅游融合发展,走生态振兴之路。在麻沙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帮助、水南党支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水南村环境变美了、产业更兴旺了、村民生活也富裕了,实现了水南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巨变”。

环境整治,“小扫帚”理出“新家园”

近年来,水南村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着力打造宜居乡村,村党支部带着村民到各地学习生态治理典型经验。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下,村里成立了老年人协会、巾帼志愿服务队,鼓励全体村民投入到环境整治中。通过星级文明户评选、“小手拉大手”活动、美丽庭院评选等活动,村内挂起了人居环境整治“作战图”,家家户户签订了“门前三包”协议书,人人参与到卫生保洁、庭院美化中来。

水南村通过鸡鸭圈养、大力整治污水、实行垃圾分类等举措,结合乡村旅游和建本文化,实现了村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家园变花园的改变。水南村成了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还获得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森林村庄”等荣誉称号。

合作经营,“小盆景”种出“大钱景”

2019年7月,由村里党员带头,村内成立了水南圆梦村民花卉合作社,流转土地50亩。2020年1月,花境产业正式“入驻”水南村,通过开展“花境+合作社+企业+贫困户”的发展新模式,引入平台公司,以订单农业的模式,每年按约定增值价收购,以此促进村民增收。同时,村党支部积极向上级争取专项扶贫资金60万元,将水南村28户贫困户全部纳入花境产业项目中。水南村花卉合作社对花境产业进行规范化统一运营管理,武夷花境有限公司提供种植技术支持,圆梦村干事会专人驻村指导,科技为导向,多方合作,科学管理运营。目前,5万株花境植物为每户贫困户额外带来了1000余元的年收益。

结合庭院经济,水南村鼓励村民们在屋前屋后、道路两侧、林下土地种植花境植物,结合“立体栽培”模式,逐步形成花卉景观带,营造起“杜鹃花开满村红”的盛景。小小一株杜鹃花,为水南村带来了“桃花源”般的美丽风景,更成为村民增财增收的“摇钱树”。

农旅融合,“小山果”结出“致富果”

水南村以葡萄种植为特色产业,自1992年开始种植葡萄起,种植面积从88亩发展到2600余亩,远销福、厦、漳、泉等本省沿海城市及广东、江西、浙江等周边省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楠木林”葡萄品牌创立于2005年,2008年荣获第五届中国优质水果赛“安全金奖”和“2008北京奥运专用水果”。

为进一步打响葡萄特色品牌,结合水南村文化旅游产业,2016年起,水南村每年8月办起了“葡萄美食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吸引游客万余人。结合“圆梦村”项目建设,村里建设百余亩高优葡萄示范园、40亩种质资源圃、打造景观示范带;在党支部的带头示范下,还成立了水南圆梦村民合作社联合社,通过合作社统一运营销售等方式,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增加村财收入;利用家庭式采摘方式,精品葡萄装箱方式销售,销售额累计达2600多万元。盛夏时节,水南村的田间地头上散发着葡萄的果香,一串串黑紫色的葡萄正是水南村民发家致富的“金钥匙”。

悠悠麻阳溪、绵绵岱峰山,依山傍水的水南村内风景旖旎、历史悠长,村民幸福美满,对生活充满希望。水南村不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创新驱动,在保护和开发当地自然风景、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发挥文旅结合、推动生态振兴、打造产业品牌,努力谱写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小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