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螺壳的绚彩带进艺术
2020-07-21   作者:曾广太   来源:泉州网

螺钿工艺取材于鲍鱼壳、珍珠母贝、贝壳、凤尾螺壳等,一公斤鲍鱼壳仅能用上二三两;有十四道工序,包括画图、修磨、开花、雕根、上漆、铲贝等;成品纹理丰富颜色多变,并且“永不褪色”

15.jpg

螺钿是我国独有的传统艺术瑰宝,通常被应用于漆器、家具、乐器、插屏以及木雕一类的工艺品上,其精髓在于螺的加工,根据所需要构成的画面将螺壳打磨加工成人物、花鸟、文字等薄片,继而镶嵌到工艺品的表面,从而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泉州,有人精通螺钿工艺,请听他们为我们细细道来。

16.jpg

刻苦学艺 注重选材

泉州掌握螺钿工艺的人很少,泉港区工艺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庄细强就是其中一位。他从小向打石匠学艺,不断揣摩建筑构件的制作技艺,又到仙游学习木雕技艺,也学了一年多。后来他去广东,接触“贝雕”,了解到这就是中国传统的“螺钿”艺术,便沉下心来学,在广东一呆就是5年。

“螺钿技艺初学看似简单,要做精致其实不易。”庄细强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恶补美术功底,并融汇以前学过石雕、木雕技艺。10年前,他回到家乡创业,将广东的螺钿技艺带入了家具生产的环节中。

庄细强介绍,螺钿分硬螺钿和软螺钿两种,主要取材于蚌壳、鲍鱼壳和贝壳等,将其磨薄磨光加工成硬螺钿片或是通过泡制加工成软螺钿后,如珍珠般美丽。而他的取材倾向于鲍鱼壳、珍珠、贝壳、凤尾螺壳。

凤尾螺外形酷似孔雀色彩斑斓的尾羽,塔高而尖,外形规整,犹如一个斜口的圆锥体,宽大的体层每层有两条明显的纵胀肋,壳表为乳白色,有深褐色斑纹和新月形斑纹。珍珠是珠宝皇后,而孕育珍珠的母贝以其不逊于珍珠的光彩,为雕刻家所青睐。贝壳拥有珍珠一样迷人的光泽和变幻的色彩,但又有迥异于珍珠的七彩虹光。鲍鱼壳虽然外观较为难看,但经过清理后,颜色丰富多变,在阳光下看起来绚丽多彩,经过修磨,也是螺钿的好材料。

典雅美观 独树一帜

螺钿技艺在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据传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螺钿工艺的踪迹,考古学家们在西周时期的古墓地发掘出大量的螺钿漆器,无不昭示着螺钿工艺的历史底蕴。盛唐时期,螺钿工艺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铜镜漆背螺钿,在当时被奉为艺术瑰宝。明时期螺钿技艺出现了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厚螺钿形式与薄螺钿形式并相发展的局面。清代的螺钿家具发展进入巅峰时期,并深受当时的宫廷青睐。

同样掌握这门技艺的黄关伟说,泉港螺钿技艺得益于师徒传承,在表现技法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作品内容多为寓意美好的自然景观和生活片段、物种特写。在眠床、沙发、橱柜、凳椅、杯盘、挂件礼盒等不同载体上,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镶嵌于眠床的螺钿以鸳鸯双栖、龙凤戏珠为主,表达对夫妻和睦的祝福;沙发和凳椅上的螺钿,以花卉鸟兽为主,以衬托欢乐祥和的氛围;橱柜上的螺钿,大多取材于山水风景,蕴含开阔悠远的意境;杯盘上的螺钿,以石榴、喜鹊、龙凤为主,象征团结友好;挂件礼盒上的螺钿,多以鱼虫珍禽、单花或丛花为主,传导幸福美满的良好祝愿。此外,还有表现古代人物、地理标识等,丰富多样、形象逼真。

螺钿的工艺品具有贝壳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国画的格调美,在泉州乃至福建工艺界,也是独树一帜。它典雅美观,通常镶嵌在深色器具中,古朴中透出神圣,苍茫中彰显华丽,带给人强烈的视觉感观。它制作精巧,制作中的每一道工序都有严苛的要求,组件紧凑,纹路清晰,色彩柔和,一点一线都给人以自然、亲切之感。螺钿取材于天然的贝壳,加上做工考究,无论气温如何变化都永不褪色。

十四道工序 解密完美螺钿

手工艺人经过画图、修磨贝壳、开花、粘花、拉花、磨花、摆花、画花、锣机、下胶、打磨、雕根、上漆、铲贝十四道复杂工序,才使图案在器具上得以完美呈现。

庄细强向我们解密了螺钿工艺。

画图完成后,首先要“修磨贝壳”。很多人选择从菲律宾、泰国进口鲍鱼壳、海蚌、三角蚌等。贝壳的弧度决定着取材率不高,以一公斤鲍鱼壳为例,只能取材二三两。能用得上的,只有壳里最平面的那部分。

螺钿工艺制品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全部有赖于自然的馈赠。鲍鱼壳内侧七彩绚丽,海蚌透露着淡黄的光泽,三角蚌则闪烁着珍珠般的润泽。还有一种匠人称作“红壳”的贝类,带着淡淡的红。

其次是“开花”和“粘花”的工艺。将准备制作的图案在白纸上画好,将花草图案切割出来,再用胶水贴在大致切割好的贝壳表面。

进入下一步“拉花”阶段,就是切割镶嵌进家具的贝壳,使用一根像弓的器具,以上面的幼钢丝来切割贝壳。这道工序由纯手工完成,以确保贝壳切割得更加精细。

“磨花”与打磨接口需同时进行。一边将凹凸不平的贝壳磨平,同时将不同颜色的贝壳完美拼接。

还有一道类似拼图的“摆花”“画花”工序。当贝壳切割和准备好之后,将贝壳依照之前的图案,重新摆在要镶嵌的家具上,并在家具上挖出相应的位置,留给镶嵌贝壳用。

进入“锣机”这个最核心的环节,也就是正式的镶嵌。这道工序现在有了机械,要比在古代更便捷些。“打磨”“雕根”以及后续的上漆、磨漆,都是力求让贝壳与家具更平整、完美地契合。

贝壳与家具之间也要恰到好处地留下缝隙,好让贝壳“呼吸”,以克服木质材料的热胀冷缩。名贵的木材刷上天然大漆。自然风干后,还需耐心地把螺钿上的大漆刮去,才能使贝壳释放天然的光泽。

贝壳色泽不同,哪一片被镶在哪个位置,靠的是机缘。因此,每一件螺钿镶嵌的家具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镶嵌着螺钿的器物,远看像一幅画,近看则可见从织物孔缝中,散发出萤火虫般的幽幽光芒。

保护传统工艺 传承民族文化

泉港螺钿是福建省现有为数不多的螺钿技艺传承和生产基地。在泉港城区及周边的山腰、前黄等地,螺钿技艺成为备受青睐的一项传统技艺。

黄关伟说,由于贝雕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市场发展空间也不宽广,因此对它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在传承方面,由于培养一名达到一定水平的工人需要很长时间,学艺苦,挣钱慢,目前只有少数艺人在从事制作,几乎都是50岁左右,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项枯燥的工作。在生产方面,限于传统工艺主要靠手工,因此产量有限,投入大,回报慢,目前只能以有限的规模进行生产。

对此,庄细强表示,螺钿工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瑰宝,在诸多生产线充斥的当今时代,希望这些艺术有人来继承,不能让艺术遗失在时间长河中。他建议,实施“名师带徒”,面向社会开设免费的培训班,形成一个传承的群体。落实扶持政策,为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场地。相信在不断地努力和坚持下,泉港螺钿工艺这项独具海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泉港是中国海港文化之乡、中国北管音乐文化之乡、中国水密隔舱福船文化之乡、中国海盐文化之乡,文化积淀丰厚,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历史悠久,民间工艺技艺精湛,汇聚着油画、漆画、木雕、根雕、玉雕、紫砂陶瓷、福船模制作、螺钿技艺等工艺美术创作群体。”泉港文旅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施茂春表示,螺钿工艺是一门传统工艺,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传承意义,因此应该走向市场,结合百姓需求;融入教育实践,把学生带进来,自己动手,开发不同功能、适合市场需求的工艺美术品,包括中式、新中式、欧式风格的产品;坚持走“传统+创新”的品质创新之路,加强人才培养,保护、传承好这门传统的工艺。


责任编辑:张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