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进行到底
2019-10-08   来源:闽北日报

国庆前夕,笔者再度踏访依江偎水的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村,但见连绵4公里的闽江岸,水色烟波,景色怡人。

“以前,我们全村80%的人家都养猪,房前屋后、左邻右舍都被大大小小的猪场包围着,苍蝇到处飞,臭气熏天;现在,房前屋后是公园和花木,香气扑鼻,真住得舒心。”斜溪村76岁的老人卞存喜谈及以前过度养猪造成的对村庄环境污染深有感触。

过去,养猪鼓了腰包,却熏臭了村庄,斜溪美丽不再,水乡徒有其名。2017年畜禽污染专项整治后,炉下镇斜溪村环境日益改善,乡村振兴摆上议事日程。“整治为无猪村后,我们又因地制宜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大力美化绿化,将美丽进行到底。”村党支部书记王丽介绍,在猪栏拆除的废墟上,兴建了6个“口袋公园”和篮球场等文体设施,斜溪村成了“全国文明村”和“省级园林式村庄”。“如今,村里修竹成林,绿道蜿蜒,犹如闽江边的一颗璀璨明珠。”

与此同时,该村在区、镇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转产转业新路。区、镇按照“生态银行”的模式,引导该村将长期闲置的文化楼、仓库、厂房等村公共资源进行整合,以租赁的形式交由福建省洲头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借此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以闽江江岸自然资源为依托,结合当地的渔家、农家、理学、茶洋窑等文化要素,发展“农旅”+“文旅”产业,发展水美经济。目前进展已完成乡食特色餐厅、标准化智能采摘大棚等建设,可提供200人的餐饮、住宿及会务服务。项目建成可提供就业岗位50多人,为生猪养殖户转产转业提供更多途径。

斜溪村的变迁只是延平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攻坚战取得成果的一个缩影。

延平区是我省生猪养殖重要基地之一。然而,当生猪存栏量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时,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和污染。2017年,延平区打响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攻坚战,全区共拆除了不合规养殖场5722家,面积380多万平方米,辖区内劣五类水质全部消除。水环境质量是改善了,但养猪户退养后的生计问题,亟待解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退养户转岗转产工作,出台从就业岗位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设施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支持转岗创业就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生态竹木产业等九个方面予以退养人员转岗转业就业大力扶持的优惠政策,引导广大退养户踏上了与美好生态环境相得益彰的转型发展轨道,打开了生机勃勃的乡村产业振兴新局面。不少退养户通过成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短平快”的经济项目,架起了退养户转型发展“捷径”。2017年以来,延平区新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幅增长,还有新建设施农业,每年均数倍于往年增长。

现在环境变更好了,人气提升了,游客也多了,农家乐、乡村游发展起来了,村里人回来了,外乡人引来了。大河有水小河满。乡村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多。该区下岚村生猪退养户林顺兴,吸收6名退养户共同成立养鱼专业合作社,在科特派帮助下掌握了循环流水养殖“跑步鱼”技术,并为其他生猪退养户探索转产转业新路作出了示范,带动了100多名农户脱贫增收。目前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已经推广到炉下镇的龙村村和夏道镇的田地村,共有3个养殖基地,每年产草鱼5万斤,总产量110万斤左右;在形成生态循环养殖的同时,他们还发展农家乐等第三产业,增加经营收入,预计年产值效益将会突破千万元。

“作为福建生态屏障,延平的自身绿色优势显著。借力转产转业契机,借助科特派的介入,又将现代科技活水引入田间地头,力促传统农业升级改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让农业这个历史悠久的产业焕发生机。”延平区领导告诉笔者:“因为2017年的时候,我们把316万头的畜禽整治了,所以我们全区的农业的比重去年是下滑的,但是因为我们通过设施农业,通过科特派的助力,通过选好品种,通过技术的助力,今年全区的农业的比重反而实现了增加6.5%。”

而延平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也在致力推动一批现代农业、康养项目和水美经济的项目,也在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康养项目就有一个总投资100亿元的康养项目,50亿元的特色小镇项目。该区以期通过五年的努力,从2018年的200个亿的绿色产业能够发展到700个亿。延平寻找到了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支撑点,该区开拓出的经济“新空间”前景可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