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秀珍菇之乡”的嬗变
2019-08-12   来源:福州日报

盛夏,漫步在罗源县起步镇下长治村,绿树掩映,田园、菇棚、农舍,一片恬静。村口的生态公园郁郁葱葱,溪水流淌的美妙声音与蝉鸣和成一曲“夏日鸣奏曲”。农家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委会门口的大榕树下是多姿多彩的文化墙,邻里守望、孝老爱亲。这幅清新美丽的新农村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从昔日的贫困村,到现在的“秀珍菇之乡”,到未来的“菇姑农庄”,这个原本不起眼的乡村正在发生“破茧成蝶”的变化。

e4f89cf761381ebaf20528.jpg

“女状元”种下“致富菇”

下长治村秀珍菇种植产业发达,因此有中国“秀珍菇之乡”、中国最大秀珍菇栽培基地之称。在下长治村,“种菇女状元”黄銮英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和秀珍菇打交道,被村民们称为“菇姑”。在位于下长治村的罗源巾帼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菇棚里,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菇姑”。

黄銮英告诉,她从小就在菇棚中长大,17岁开始种菇,最早种植香菇和草菇。1999年,罗源县农业局从台湾引进秀珍菇试种,她是第一批菇农。“我发现秀珍菇比小平菇口感更脆,没有小平菇的涩味。我觉得这种菇肯定很有发展前景。”于是,她和村里4个姐妹筹资20万元,买了13万袋菌包,租用5亩地开始种植秀珍菇,一边种植一边摸索技术。

“我还记得那时候,菇农基本上都是加盖茅草的竹木大棚栽培,种植方式也很粗放,基本是靠天吃饭,一旦天气变化,就会影响到产量。”黄銮英告诉,那时候下长治村也有其他村民种植秀珍菇,可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不少村民种了几年就放弃了。而且,每家每户都是单打独斗,菇的种植形态和抗风险能力等都比较差,菇的品质不稳定。

2011年,县里出台了扶持政策,食用菌产业成为重点扶持产业,黄銮英于是成立了巾帼合作社,带领村民种植秀珍菇,年产200多万袋菌菇,并将原来的竹木草棚全部改成了钢架大棚。现在合作社栽培面积达150亩,其中钢架大棚60多亩,年产秀珍菇1050吨,产值1000多万元,成为罗源县最大的秀珍菇生产基地。社员也发展到120余名,成为一支名副其实的“种菇娘子军”。

黄銮英的巾帼食用菌合作社还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00多户,发展秀珍菇生产3000多万袋,并通过产业扶贫款入股,帮助村里28户贫困户脱贫。“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款入股,每年可保底分红6000元,还能获得就业机会。”黄銮英说。

美丽乡村唱响幸福歌

每一个来到下长治村的人都会被村口的生态公园吸引。池塘中,汉伞草、水生美人蕉、菖蒲、水葱等各种水生植物争奇斗艳,一条栈道直通池塘中央,村民可以散步休憩赏花。

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游紫莹告诉,这个池塘实际上是下长治村和上长治村的生态型污水处理站,采取人工湿地模式,对全村的污水进行生态处理。“从前生活污水直接排进池塘或者沟渠,造成水体黑臭,现在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经沉淀和水生植物降解消纳后,排放水质可达一级B标准,直接排入起步溪,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这个池塘面积不大,日处理能力却能达到300吨,下长治村有215户家庭污水直接接入这个生态型污水处理池,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基层党的活动开展形式尤为重要,我们采用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党员群众观看《焦裕禄》《兰辉》《十八洞村》等露天电影,凝聚党的意志、弘扬党的精神、传播党的声音。”游紫莹说。

创新创业走出振兴路

在今年4月罗源县举办的“青春筑梦创响罗川”乡村振兴创业创新大赛上,下长治村的“菇姑农庄”项目获得二等奖。据悉,该项目将建设集食用菌观赏、教育、采摘、研发、品鉴于一体的体验示范基地。

游紫莹告诉,下长治村以“乡村合伙人”的方式打造“菇姑农庄”项目,项目由黄銮英担任技术总监,与巾帼食用菌合作社技术共建共享,项目建成后能增加村财收入,帮助农村脱贫增收。

据介绍,建成后的“菇姑农庄”将联合周边20多家合作社,代销各合作社各品类的食用菌产品和农产品,打造一个分享平台,带动下长治村以及周边贫困村“强脱贫、壮村财”,推动乡村振兴。( 任思言/文 张人峰/摄 通讯员 肖丹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