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倾心守护世遗之美
2019-07-30   作者:吴鹏举 吴静芳 俞映云 游雪慧   来源:闽南日报

围屋圆圆庭院深

上家点火下家明

葡萄结籽团团抱

左邻右舍一家亲

——摘自《山歌唱出客家情》

“土楼外,父亲抱着孩子与一排木偶比邻而坐。土楼建在稻田、茶园和烟草田之间,有些可追溯至公元12世纪”。

这是一幅以南靖土楼为背景的民俗文化图片的说明。今年3月20日,该图片登上英国三大报之一《卫报》,被评为该报当日最佳图片。世遗土楼,这一“神话般的山区建筑”,再次令世人倾心。

南靖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主要遗产地之一,境内拥有大型土楼1300多座,现存百年以上土楼57座,有方形、圆形、扇形、塔形、围裙形、雨伞形等十余种造型。

2008年7月,南靖“两群两楼”(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怀远楼、和贵楼)共20座土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0年,土楼景区被列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1年晋级国家5A级景区。申遗成功,让深藏在大山深处的传统古民居受到世界瞩目。

如何守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世遗“瑰宝”?随着南靖土楼声名鹊起、走向世界,土楼保护与开发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4.jpg

申遗助力,百年土楼焕发活力

七月盛夏,荷花绽放,近300年历史的和贵楼矗立在金色稻田间。楼里游客忙着参观、拍照,楼外村道上行人、车辆络绎不绝。

“以前这里山路十八弯,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游人罕至。”在楼民简永顺的记忆里,申遗之前,土楼人家多数务农或外出打工。简永顺家善于种茶制茶,可是一年下来收入不到四万元。2009年,嗅到土楼商业气息的他,“改行”在家门口经营自制的茶叶、金线莲等土特产,当起了店老板,并把一楼的一间店面租给了别人,额外增加了收入。

申遗成功后,土楼游客连年倍增,让简永顺看到了旅游业的前景。凭借对土楼民俗、历史典故、族谱的熟悉,简永顺与厦门一家旅行社合作兼职当起了导游,收入也水涨船高,3年前在县城买了房和车。“申遗前生活和现在比,真是一在平地一在天。”简永顺说。

“今天看来,土楼申遗的想法既大胆又有远见。”南靖县博物馆馆长简荣伟感慨不已。他说,申遗前,有的干部即使提拔到土楼所在乡镇也不愿意去。现在不少年轻的“土楼人”却从大城市回到家乡创业,“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景区几年上一个台阶,游客如潮水般涌来,土楼居民生活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鸭寮成了特产屋,菜地成了采摘观光园,老屋修成主题客栈……

土楼变美、变干净了,土楼游客多了,人流、客流、物流、资金流在这里汇聚碰撞,处处洋溢着商机,吸引着一波波年轻人从城市到“土楼故里”创业。

2015年,梅林镇官洋村返乡青年简文荣把自家老房子改成民宿“在云水谣等你”,因地处云水谣古街的黄金地段,成了当地民宿“网红店”,开业第一年就收回了本。2018年,他一发不可收,又开了一家中高端民宿。

数据显示,2018年,南靖土楼景区接待游客量从2008年的35万人次增长至456.58万人次,旅游收入从2000多万元增长至29.41亿元。单单今年上半年,土楼景区旅游人数达220余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破14亿元。

“作为省级全域旅游试点县,南靖还将进一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配套,让土楼的人气、活力更可持续,更有效益。”南靖县文体旅局副局长高顺伟表示,南靖将以土楼为核心,结合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特色村等创建活动,深挖本土特色,推动旅游市场多元化,进一步向外推广土楼品牌。

保卫“5A”,合力守住土楼“根脉”

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朝成名天下知。申遗成功让土楼故里从穷乡僻壤摇身一变,成了炙手可热的漳州旅游名片。土楼旅游“热”的同时,景区设施不配套、过度开发、管理没跟上等隐忧接踵而至。

申遗后8年间,南靖土楼先后两次被国家旅游局通报。2016年8月3日,国家旅游局通报部分5A级景区复核情况,其中,对永定——南靖土楼旅游区给予严重警告,再次敲响了南靖对世遗保护的“警钟”。

阵痛过后,全县上下深刻意识到:土楼保护开发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全民性工作,要想可持续性发展,须保护为先。随即,南靖举全县之力开展整治提升工作,打起了“5A保卫战”。

“‘古味’‘土味’是土楼的根脉,守护土楼就要守住土楼的历史感,守住土楼原生态的美”,高顺伟表示。近年来,南靖不断提升景区管理经验,编制细化保护实施方案,聘请专业机构测算各世遗点的承载能力,开展环境整治,严控核心区、缓冲区内建设、经营活动,控制游客人数,严防“开发性”破坏。

让土楼卸下“盔甲”露出真容。组织工作队拆除整治云水谣、怀远楼、田螺坑等周边违章搭盖,拆除不规范广告牌、雨棚、遮阳伞,整治各类占道经营摊点、摊位,清理占道杂物。小桥、流水、古道、老厝,再次以清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让云水谣恢复往日的宁静。一场声势浩大的非法水上娱乐项目整治行动展开,一大批私人游船退出。南来北往的游客漫步在鹅卵石古道上,不时拿起手机记录下云水谣原生态的美。

“土楼的保护、整治、提升,不在一时一事,而是要长期坚持、常态化坚持”,高顺伟说道。南靖县逐条对照《国家5A级景区评定标准》要求,认真查找景区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景区交通、游览、安全、卫生、邮电服务、购物、综合管理、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入手,严格进行整改提升。

土楼景区属于开放型民居类景区,在满足原住民生产生活问题的同时,如何保障世遗土楼的安全?这对管理者提出不少挑战。

“土楼以土木结构为主,最怕火。”曲江村村主任张万义介绍。2015年,土楼景区专职消防队成立,分别进驻包括河坑土楼群在内的世遗土楼,针对土楼道路狭窄消防车辆无法进入的问题,配备新型二轮消防摩托车及背负式泡沫灭火装置。2018年9月,河坑土楼群在全省首次安装NB-IoT智能烟感系统管理云平台,实时采集、监测、存储、分析土楼古建筑群的火情数据,防范火情于未然。

“管好‘楼’是根本。”谈及土楼保护,南靖县土楼管委会副主任简伟鹏表示。早在2007年,南靖率先启动“全球眼”监测系统建设,24小时实时监测土楼本体及周边环境。申遗成功以来,南靖加大对世遗土楼修缮维护力度,实施老旧进户电力线路改造、公厕革命、厨房电器化改造及安装防雷装置等系列措施,竭力守护土楼的“筋、骨、肉”。

为化解景区保护与群众合理需求的矛盾,该县加快推进云水谣、田螺坑、河坑安置地等建设,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妥善解决群众住房诉求。目前,景区在规划建设统一摊位,供村民集中摆摊。

土楼的美,离不开群众的力量。现在,每个世遗点都有《村规民约》,每座世遗楼设有“楼长”,从村到楼、到户、到人层层签订保护责任状,由“要我保护”变“我要保护”,全民参与“护宝”。

传承文化,代代延续土楼之“魂”

“风和日丽好风光,姑娘采茶到山岗,土楼妹子山歌好,又跳又唱喜洋洋……”由田螺坑客家山歌传习所教师张巧儿改编的客家《采茶山歌》,被山歌爱好者在青山绿水间传唱。

今年4月,一场以“土楼光语”为主题的国际时尚大秀在裕昌楼举行,将客家山歌与现代音乐、竹马戏与潮流服装相结合,完美演绎了土楼厚重历史文化与国际时尚语言的融合,惊艳了世界。

客家山歌是土楼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情歌为主,还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等,涵盖土楼人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幼时生活在塔下村的张巧儿,从小就对山歌耳濡目染。

“土楼人都是唱着山歌、听着山歌长大的。”张巧儿说,“我们这一代人,要把这些山歌传唱给下一代,让他们了解土楼人的文化。”退休之后,她加入县兰馨艺术团非遗传承客家山歌队,到各地表演。为了让山歌被更多的年轻群体喜爱,利用业余时间,她经常改编创作山歌,让山歌更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南靖地处闽西南山区交界,土楼融合了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成了客家山歌、歌仔戏、提线木偶、土楼营造技艺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文化底蕴深厚。

“文化是土楼的灵魂,每一座土楼都有它的故事,非遗文化本身就是土楼很好的卖点和魅力。”简伟鹏说,传承土楼文化的“精、气、神”,既要留住乡愁,传承好娶亲文化、妈祖文化等传统文化形态,又要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内在价值。

多年来,南靖县通过引进文创项目,开发文旅产品,扶持文创产业发展,寻找聚合点来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让土楼文化“生根发芽”。

在书洋镇田中赋土楼群,几座原本破旧的土楼,加入现代建筑风格,被修复改造成了展示土楼文化的平台。

跟随时代,融入多元文化元素,土楼越来越有“范”儿。今年,土楼景区还将建成塔下侨史馆、抗日英雄简大狮纪念馆、家风家训馆、科岭红色文化纪念馆等,进一步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提升非遗文化影响力。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