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翅膀”助农业更优更绿
2019-07-24   作者:强勇   来源:新华社

盛夏时节,连续多年粮食产量全国第一的黑龙江省,一片片庄稼长势喜人。

  去年这个时候,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建三江分公司红卫农场种植户王立军,正忙着给家里的200亩水稻施肥。

  但今年,他省去了在炎炎烈日下施肥劳作之苦,原因是红卫农场推行了寒地稻田高效机械化施肥技术。

  “这一技术已在建三江多个农场大面积推广。”项目课题组负责人、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彭显龙说,通过优化配方施肥、卫星定位系统辅助等手段,减少了人工、化肥成本。插秧时一次施肥即可,氮肥用量比往年减少10%以上。

  近年来,黑龙江省持续向农业科技要产能,加快实施“藏粮于技”战略,科技元素源源不断注入黑土地。其中,寒地水稻秸秆深埋还田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在多个省份应用;大载荷无人航空施药机有效载荷50-200千克,是现有无人航空施药机载荷量20倍以上,减少农药使用量20%以上。

  科技“翅膀”还带动农业向“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发力。

  “大豆的加工链条很长,精深加工可以使它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增值。”东北农业大学教授江连洲说。他和团队承担的大豆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项目,两次捧回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江连洲带领团队攻克了生物技术制取大豆油脂与蛋白关键技术。应用该方法,一条生产线可同时产出食用油、大豆蛋白、大豆异黄酮、生物活性肽等产品,实现大豆高附加值利用。

  截至目前,团队的相关技术在全国29家企业应用,建立生产线45条,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达73亿元。

  一系列高校院所科技创新成果涌现,推动黑龙江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该校先后与65个市(县)及200余家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建立校企研发中心30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0余项,许可转让科技成果超过100项。

  红卫农场今年还引入了大学的育秧棚免耕覆稻草种植马铃薯技术。“育秧棚在春季水稻移栽后大部分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农场副场长隋喜友说,该技术免去了起垄、培土等破坏土壤平整的操作,二次利用省工节本,每栋棚的马铃薯产值3000多元。目前此技术正在农场10000多个育秧棚逐步推广。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