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全面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
2016-07-11   作者:李亚光 张大川   来源:新华社

  近日,三江源国家公园优先从园区贫困户中选出具有劳动能力的牧民,分批次接受生态管护知识技能培训。结业上岗后,近1万名牧民将陆续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海省南部,是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及生态安全屏障,发源于此的长江、黄河、澜沧江覆盖我国国土的66%。上世纪末,受草场超载、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三江源草地、湿地、湖泊等生态系统开始退化,水源涵养能力持续下降,危及下游饮水安全。

  2005年,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的青海省将近半省域划入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应急式生态保护。近10万名牧民陆续搬离了草原,超过70万户农牧民主动减少牲畜养殖数量。

  11年来,三江源生态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对于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而言,禁牧减畜后仍面临较大的生计难题。

  今年4月13日,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正式启动,于全国率先探索更科学、精细、有效的全新生态保护机制,力争实现人与自然共赢发展。据介绍,三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下设长江、黄河、澜沧江3个园区,占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的31%,园内总人口6.15万人。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全面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进而发掘既有生态资源对牧民增收致富的价值,是试点的主要任务之一。”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局长李晓南说,国家公园面积广大,首先可将牧民有偿吸纳为生态保护力量。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牧民于2011年自发成立有150名队员的摩托车帐篷管护队。“玛多县地处黄河源头,来此盗捕珍稀野生鱼类的不法分子曾经较多。经过牧民管护员的多年劝阻,如今这一现象已经很少了。”扎陵湖乡牧民生态管护队队长曼尕说。

  “经过培训和锻炼,牧民完全能够胜任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日常巡护、辅助监督执法、生态监测、生态工程建设等工作。”李晓南说,三江源国家公园将从园区2.4万贫困人口中陆续选出近1万名具有劳动能力的牧民进行生态知识技能培训,结业后与公园签订聘用协议、完成绩效考核,牧民每月可获得1800元政府发放的生态管护收入。

  李晓南介绍,三江源国家公园由国家所有、全民共享,除牧民外,公园也欢迎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分享生态红利。

  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及建设期间,各地企业可在园区创办生态体验、有机高效畜牧养殖、特色食品、民族文化、民族手工艺等绿色产业,通过招标程序由公园特许准入。准入后,企业除日常经营外需承担厂区生态治理恢复、吸纳牧民就业实训等义务。

  与此同时,有经营能力的牧民也可自发流转草场成立合作社,涉足园区绿色产业,承担相应义务。

  据了解,今后每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将小规模招募各地志愿者及科研人员进入园区,进行生态体验、保护和监测,与园区合作、共享科研成果。

  李晓南告诉,三江源国家公园在试点、建设及运行期间全程接受社会监督,相关工作进展及成果将及时向社会发布,公众可通过国家公园网站等多种渠道发表意见及建议,参与园区的生态保护政策制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