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苦二十年 守望家乡那片田
2018-09-27   来源:福建日报

 

林品冬夫妻俩在田间除虫。

“一个月前,收割的早稻刚晾晒、进仓,现在又到了晚稻田间管理时节。干农活,一年到头就是这样忙个不停……”近日,见到林品冬时,他和妻子正在田里灭虫。秋日阳光依然炙热,他们的面庞愈显黝黑,田间热浪蒸腾,不一会儿就已汗流浃背。林品冬夫妻俩坚持种粮20多年,流转土地520多亩,靠着年复一年这般辛勤付出,成了霞浦沙江镇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心头难舍肥沃田园

    地处东吾洋畔的沙江镇,依山面海,土地肥沃,是霞浦县粮食主产区之一。57岁的林品冬,家住该镇南屏村,是个地道的农民。年轻时的他,样样农活就已是“好把式”。

    当地沿海乡镇,与海上养殖相比,种粮效益低下甚多,许多原本从事农业耕作的村民,纷纷加入海上养殖队伍,不少农田弃耕闲置。

    夫妻俩除了每年种好自家的20多亩责任田外,开始以租赁、置换等形式,流转本村及邻村的闲置土地,用于水稻、马铃薯、花椰菜等粮食作物和蔬菜种植。到2014年,他家流转的土地总面积达到了520多亩。

    为规范种植和经营,2014年初,林品冬注册成立了霞浦县农富农场。同年底,他的农场被认定为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

    坚持科学种植方法

    在数十年的种粮过程中,林品冬夫妻俩始终坚持科学种植。

    “他们夫妻俩的文化程度不高,却勤于钻研农技新知识。”长期与林品冬保持挂钩联系的霞浦县农业局科技特派员老林说,这些年,县、镇组织的各类农技培训班,他们一次都没落下。采用良种筛选、科学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农业科技手段,更是始终贯穿于他们家庭农场的整个管理过程。

    农富农场成了当地农业科研平台,先后被省、县农业部门和农科院校列入“福建省粮食产能区增产模式攻关与推广项目实施单位”“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马铃薯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承担了县农业局耕地地力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试验、机收再生稻示范和优质稻丰产栽培示范、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等多项技术试验示范。

    科学的种植管理模式,带来了丰产。农富农场种植的水稻平均单产达512公斤、马铃薯平均单产达2500公斤,年粮食总产量达500多吨,整个家庭农场年产值达160多万元。

    高品质的粮食,除了被粮食部门收购作为储备粮,还成为粮食加工企业的抢手货,多家厂商长期与他签订生产收购合同。

    “如果水稻种植按早、晚两季计算,他家粮食年种植总面积达到1100多亩,还有近百亩的马铃薯。”特派员老林说,“他们为巩固霞浦县粮播面积,作出了不小贡献。”

    艰辛付出收获快乐

    种粮是艰辛的。“一年中,最忙的农活时节,要数插秧和割稻。”林金雪说,这两个时段,他们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夜晚十多点才能休息。

    “晾晒谷子、装运,也挺累人。”林品冬说,几千公斤的谷子,要晾晒、装袋、搬运、装车,没体力,干不了。虽然有雇工,但自己也得出不少力。

    长年累月从事繁重的农活,严重透支着林品冬夫妻俩的身体。“这些年,我们两个全身都有病痛,几乎每天都要吃药、敷贴。”林金雪指着大厅茶几上的大小药瓶、药盒说,“尽管有病痛,但还是要坚持,不然,那么多田地怎么办?”

    种粮艰辛,但也充满了快乐。林品冬说,看到播下的种子,长成绿油油的秧苗,再到沉甸甸的稻穗,然后收割、进仓储存,特别有成就感。

    “还有,看到周边不少农户,在我们帮助下,这些年也重视种粮了,而且科学种植、增产增收了,我们也很开心!”林品冬说。

    林金雪说,这些年,他们除了把老家的房子重新修葺,还在县城为两个孩子各买了一套新房,“用自己的勤劳,换来幸福的生活,虽然累点,却很快乐”。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