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吹响产业扶贫“冲锋号角”
2018-05-25   来源:滴水缘

寿宁县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产”为目标,全面推广“定制农业”模式,大力实施“我+1”产业扶贫计划,扶持引导重点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等增收项目,确保全县1191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微信图片_20180525110515.jpg

下党乡定制农业——脐橙喜获丰收 

定制扶贫焕发贫困村新活力

为打破交通瓶颈、进一步提升茶叶种植效益,下党村策划实施了“下乡的味道”定制茶园,植入“消费扶贫”理念,将原来一家一户零散的茶园进行整合,推出600亩扶贫定制茶园,以“每亩茶园每年租金2万元,合同期5年”的形式,面向全国招募爱心茶园主,茶园主每年可获得100斤生态茶叶回报。全国各地、社会各界对这种“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的模式参与度很高,目前扶贫定制茶园已经有260亩找到茶园主。通过参与“下乡的味道”定制茶园项目,茶农每年每亩茶园可增收4000元左右,村“两委”通过茶叶加工包装费、管理费等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

过去,下党村没有自己的茶叶加工厂,茶青只能贱卖给外来的茶贩,茶农处在茶产业链末端,收入不高,影响了种茶、管茶积极性,部分茶园抛荒。为此,下党村采用股份制模式,创办了梦之乡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村集体占股30%(其中5%的股权由村集体代建档立卡贫困户出资代持)、村民占股10%、经营管理人员占股60%,共投入180多万元,建成16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产房,进行茶叶加工生产。同时,组建蓉党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2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50多户茶农入社,签订保底价包销协议,确保社员稳定收益。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茶叶生产资金短缺难题,在省人行、农行、信用联社等金融部门支持下,下党村发放了全省第一张为贫困户量身打造、额度5万元的精准扶贫卡。通过生产发展,2016年茶青每斤从原来2.4元增加到10元,每亩茶园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6000元,27户贫困户通过茶产业全部脱贫,26户盖了新房。

为进一步延伸下党生态农产品特别是茶叶的附加值,下党村以“下乡去,尝尝下乡的味道”为广告语,注册了“下乡的味道”品牌。为确保“下乡的味道”品牌公信力,聘请职业经理人制定茶叶生产标准化管理流程,开发可视化系统和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确保茶叶品质达到国家QS认证标准,让消费者真正喝上放心茶。 2016年“下乡的味道”生态农产品开始走进永辉超市等中高端销售平台,销售额达800多万元。

微信图片_20180525110700.jpg

凤阳镇葡萄丰收,致富一方百姓

种下一颗“金果” 致富一方百姓

凤阳镇地处白云山北麓,平均海拔650米,境内山泉遍布。由于高海拔、昼夜温差大、富含多种矿物质的山泉水灌溉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凤阳晚熟葡萄果肉多汁、脆爽,品质上乘,且能错开葡萄上市高峰期,深受市场青睐,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

为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凤阳镇成立葡萄协会党支部,发挥党员示范户作用,开展一个党员保证解决多户贫困户葡萄种植相关问题的“党员一对多”帮扶模式,引导26家葡萄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对接,成功搭建了“党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户”产业扶贫模式。同时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财政补助,引导贫困户推广葡萄避雨栽培和农业“五新”集成技术等方式,实现精准帮扶。三年来,葡萄协会党支部带动全镇发展晚熟葡萄8600亩,其中82户贫困户种植300多亩,户均增收2.85万元。

凤阳镇还通过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保障其工资性收入,贫困户可以通过土地入股、到葡萄种植基地务工或参与管理,实现稳定增收。同时,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葡萄生产资金困难,县扶贫办、县农村信用联社在凤阳镇探索葡萄产业金融扶贫模式,协调葡萄产业发展资金,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小额信贷。至2017年底,金融部门授信贫困户贷款140户576.5万元,其中用于葡萄种植贷款资金达到290万元。

为推动葡萄种植产业化、规划化,使优质葡萄产业成为群众摆脱贫困、持续增收、走向富裕之路的捷径,凤阳镇通过葡萄产业协会的示范带动,推动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服务格局,吸引了一大批大学生返乡种植葡萄,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加入返乡创业的队伍。在外经商的大学生缪文钦和妻子张丁铃回到凤阳种植葡萄,并在政府的帮助下,与宁德市冠牛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商定葡萄大棚补助项目,成立了寿宁祥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大石、官田等村农户在缪文钦的帮助和带动下,通过种植葡萄实现增收致富,葡萄种植示范户亩均收入达2.85万元。同时,凤阳镇依托紧邻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景区的区位优势,以葡萄园、农耕梯田、高山草甸、樱花观赏园、环库区风光带及美丽乡村为载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拓展群众增收新路径。

微信图片_20180525110742.jpg

竹管垅乡茶园一角

产业链扶持叠加式补助新模式

近年来,寿宁县在实施差别化产业扶持基础上,敏锐抓住茶叶这一事关全县80%民众增收致富的传统优势产业,探索推行茶叶全产业链促扶贫模式,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制定出台“1+N”全产业链扶持政策。“1”,即聚焦茶叶主导优势产业,针对贫困户存在茶园抛荒多、茶园管理不善、特种茶叶少、茶叶产量和品质双低等问题进行梳理分类,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推行茶叶全产业链促扶贫实施方案》,从帮扶对象、帮扶原则、帮扶政策、资金补助等7个方面进行逐一明确,并“一户一档”,配套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茶园属性、茶园规模、茶叶品种、产量收益等详细档案资料,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鼓励贫困户根据家庭劳力情况,通过租用、流转、新植等形式,精细管理,改良品种,提升效益,脱贫致富;“N”,即对贫困户从事种植、养殖、林下经济、旅游开发和电子商务等增收项目实施补助,目前已下发到乡镇产业补助资金692多万元,已对全县2343户贫困户8233人实施补助564多万元。

从茶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方面,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全产业链帮扶补助,鼓励贫困户依靠发展生产自力更生,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新茶园进行分类补助,对新植或改植高优品种茶叶的再给予叠加种植补助;依托乡镇精准扶贫服务中心在贫困户茶园设立相关标识牌,详细登记、估算茶叶产量,分品种按不同标准实施产量补助;鼓励贫困户参与“定制茶园”项目,在自有流转或租用茶园补助的基础上,给予上限叠加定制补助;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茶叶管理、收购、销售等业务,或全年内在茶企务工累计达一定时间的给予一次性就业补助;对参加“新型职业农民”“雨露计划”“劳动技能”等茶叶种植、加工技能培训的按人次进行培训补助。通过以上方式,全县已对1872户贫困户实施茶园补助,发放第一轮茶叶全产业链补助资金358多万元。

同时,根据贫困户拥有茶园面积数量等实际情况,分类制定重点扶持、鼓励多劳、精细管理、提效增收等差别化、精细化帮扶措施,扩大贫困户的受益面,提升户均收入,户均增收8000元。


责任编辑: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