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重阳节的习俗,福建省重阳节风俗盘点
2017-10-26   作者:   来源:

      福建重阳,秋高气爽,云淡山青,此时登临高处,瞩目水色山光,顿感心旷神怡,不失为一大乐趣。《福建省重阳节的习俗,福建省重阳节风俗盘点》是华当教育网小编为您精心准备的,希望对您有帮助。

  重阳登高,旧时多是读书人的事。在泉州,“九月登高、饮茱萸菊酒,唯士人间行之。”(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风俗》)龙岩士子“重九为登高会,采茱萸、菊花,泛酒以饮。儒者游咏自适。”(清·道光《龙岩州志》卷7《风俗志》)建阳“士夫亦多援故事,登高饮唱,以乐嘉节。”(清·嘉靖《建阳县志》卷3《风俗志》)政和“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饮萸酒多士人行之。”(民国《政和县志》卷20《礼俗》)同安、南安、漳浦、古田、尤溪、顺昌、将乐、光泽等地的旧志也都有类似的记载。一直到民国时期,登龙岩城翠屏、东宝二山的,主要还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重阳节放风筝在福建省内颇为流行。风筝,形式多样,以“九连环”为最雄伟。“九连环”形如蜈蚣,剪彩为头,具百四十四甲,长达四、五十丈,以大绳系于山石上,乘风则需数十人挽之。风筝在福州又叫纸鸢,福州方言“鸢”与“殃”类似,因此,有人在放风筝时故意将线弄断,任其瓢落别处,认为这样便可免去不幸与灾殃。厦门、漳浦、海澄、南靖、诏安、龙溪、长泰、平和、漳州、平潭、永泰、建阳、崇安等地,在重阳节时放风筝已成惯例。尤其是儿童,以长细绳系之,出郊原乘风放纵,高飘入云,以为娱乐。风筝也有在夜间放的,而且还带有点着烛火的灯笼。这种风筝施放起来煞是好看。夜放风筝盛行于清初,“重九,……放纸鹞曰风槎,夜系灯而纵之,明彻星河。”(清·乾隆《海澄县志》卷15《岁时》)但这种风筝极易引起火灾,后来官府予以禁止。

  重阳节的糕五花入门,体现了地方特点。福州的“九重粿”(粿亦即糕),共九层,层层相联又可一一掀开,藉符重九之意。店铺出售时,将其切成菱形小块,上插红纸制的三角小旗,使人一望便知。建瓯、浦城有五色“九重糕”,以米粉蒸制而成。厦门、南平、尤溪、大田、长汀等地,重阳日制作栗糕。建宁家家磨浆作糕,名为“层层糕”。建阳的糕则以红薯、芋和梗米制成,并且还互相馈送。霞浦在重阳节这天,民间以屑米蒸糕,和以红糖称甜糕,调以盐、肉称卤糕,这两种都叫重阳糕。亲戚之间互相馈送,特别是新婚的人家,尤重送头年。福安则有七层糕,而在连城吃的是“薯糕”、“芋糕”,以致于俗称重阳节为“薯姜芋卵节”。将乐有“阳阳包”,状如饺子。其皮由芋头、山粉和制而成,以饼、糖、油渣调均为馅,多包成近似三角形状。整个制法如包饺子。但吃起来韧滑可口,胜过饺子。莆田除了有九层糕外,据《闽小记·闽酒米曲》记载,还在重阳这天采草为粬,“和米捣成如弹丸大”。

  重阳除了吃糕外,还有些地区讲究吃补品。在厦门,食羊肉以资调补,俗称“补重阳”。在诏安,民间认为重阳节是全年中进补的最佳日子,因此,这天许多人家都要杀鸡宰鸭,和上当归、川芎、党参等滋补中药炖着吃。漳州民间重阳还吃柚子、番薯、芋头、花生、西红柿,据说吃柚子可以补脑,吃番薯、芋头可以补筋骨,吃花生可以补手指,吃西红柿可以补心肺。漳浦也有重阳节吃西红柿的风俗,说是可以御寒。长汀的一些农村重阳节时兴吃板栗、炖母鸡。

  在一些地区,重阳节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在莆田、仙游祭先墓如清明。仙游旧时习俗,重阳节祭祀祖坟的开支来自“介田”。“介田”指兄弟分家独立时分剩余的田产。“介田”轮流种,祀先之后若还有盈余,再按丁平分。浦城旧俗,重阳日到祖先坟前焚楮帛,称为“送寒衣”。沙县、长乐也有重阳扫墓的风俗,称为“秋祭”(春祭”在清明)。沙县还有“搭重阳”的活动,即由道家设坛,百姓等搭上疏,祈求全家福祉。永定的一些地方做米饭,备牲醴,祭祖敬神。上杭则有重阳节在九皇宫祀九皇的俗例。据传,上古有人皇者9人,故称。上杭自九月初一至初九,男女多食素,名九皇斋。有的人家在八月底洒扫房屋,墙壁家具擦洗一新,人皆斋戒沐浴,至为虔诚。重阳这天,九皇宫建醮,一如中元、中秋节。松溪、永泰等地在重阳日清晨,采茱萸泛酒以祀先,祀后延亲友共饮。龙海等地民间以麻糍祭祖,以柚子、甘蔗、番薯、芋、红柿饼、花生等果品祀神。祭毕,家人分食,并以番薯皮、芋皮祭门槛,谓“剥鬼皮”。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