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泼墨“四库”联动画卷 青山绿水奏响共富新篇
2025-11-13   作者:郑志忠   来源:新福建

木兰溪水潺潺,戴云山色葱茏。初冬的仙游,189万亩林业用地如一条碧色长龙,盘踞在闽中生态腹地,71.4%的森林覆盖率勾勒出“七生态要素同框”的独特画卷。今年9月,这座被誉为“福建生态样本”的县城,再度迎来高光时刻——成功跻身全省首批森林“四库”联动试点区,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交响曲在此激荡出更恢弘的和鸣。

这里曾是《山海经》中的神仙游历之地,如今却以“仙源、仙作、仙特、仙融、仙创”五张生态金名片,破解着森林“四库”——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从“单兵突进”到“协同作战”的时代命题。作为环戴云山绿色联盟的中坚力量,仙游正以“全功能开发、全区域布局、全周期经营、全产业发展、全过程惠民”的五全笔法,在绿水青山间挥毫泼墨,书写着生态保护、价值转化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的实践篇章。

从木兰溪源的碧波清流,到戴云山麓的万顷林涛;从千年“仙作”工艺的木质沉香,到“仙游百景”的生态旅游热潮——仙游的每一步探索,都在回答如何让森林成为惠泽民生的“活水库”、丰饶物产的“绿色粮库”、点绿成金的“富民钱库”、中和碳汇的“未来碳库”。在这片试验田中,一场关乎生态文明与共富愿景的联动变革,正悄然破题。

治山理水润仙源 “水库”涵养惠民生

d03a236d-6796-4869-8c58-2b3e8976be11.jpg

木兰溪源(张力摄)

若将森林“四库”的联动画卷徐徐展开,那落笔最深、着色最浓的必然是“仙源”之绿。这绿色,是木兰溪源的碧波荡漾,是戴云山脉的层峦叠翠,更是庇佑莆仙大地300多万居民的“生命之源”。

仙游,以“仙源”为始,深知山之葱茏方能成就水之浩荡。近年来,仙游县以顶格标准、满格状态,实施了一系列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硬核举措:造林绿化7.4万亩,封山育林11.4万亩,森林抚育16.1万亩——这一组组沉甸甸的数字,如同为一株株树木编号入册,为木兰溪源头披上了愈加厚重的“生态铠甲”。与此同时,一场关于产权与生态的深层次变革悄然推进,对重点生态区位的商品林实施赎买,将一片片原本可能被砍伐的林木,转化为永续涵养水源的公益林,真正实现了“青山常在”的承诺。

目光放远,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7.26万亩的宏伟蓝图正落地为实。这不仅是增绿,更是提质,是针叶林与阔叶林的交响,是生态林与景观林的融合。在此基础上,仙游更以“五水共治”统筹全流域治理,创新推出 “七要素协同治理”模式,将山、水、林、田、湖、海、草视为生命共同体,进行系统性修复与保护,让治理从“单打独斗”走向“攥指成拳”。

尤为可贵的是,作为山海过渡带,仙游率先破题,构建起 “山海共护”的生态补偿机制。这意味着一泓清泉的下游受益者,以机制化的方式反哺上游的守护者,让守护绿水青山者不再“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绿色产业在此间蓬勃兴起,如同活水,反哺着生态建设的持续投入,一个“绿水青山—绿色产业—生态反哺”的良性循环已然成型,为“水库”的永续利用筑牢了最坚实的“仙源”屏障。这屏障,守的是水,安的是民,谋的是万世之福。

点木成金活“钱库” 山林藏宝丰“粮库”

如果说“仙源”筑牢的是生态基底,那么“仙作”与“仙特”则如同森林“四库”引擎上两个高速运转的飞轮,一个向着产业高端呼啸而去,一个向着大地丰收深耕不辍,共同为绿水青山的价值转化提供了生动注脚。

“仙作”点木成金,绿色动能激活“钱库”源泉。

94e17fa8-1a52-4b41-8b9c-8f9702f27e9c.jpg

非遗仙作(张力摄)

“世界中式古典家具之都”的金字招牌,在仙游绝非虚名。当国家级非遗“仙作”技艺与千年红木相遇,便催生了一个年产值730亿元、占据全国高端市场份额70%以上的庞大产业。2200多家企业、20万从业者,他们的巧手不仅让木料生辉,更让“钱库”充盈。

然而,仙游并未沉溺于传统路径。它以“仙作”IP为轴心,毅然开启了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创新开展红木碳足迹评价,如同一份产品的“绿色身份证”,从原料采伐到加工销售,乃至回收利用,构建起全链条低碳体系。这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发展理念的嬗变,推动着传统红木产业从“资源依赖”向“绿色高端”华丽转身。

与此同时,文化的赋能让“钱库”的成色更足。仙游沉香博物馆的落成,第十二届红木家具精品博览会与首届香产业博览会的成功承办,不仅擦亮了品牌,更串联起一个拥有800多家企业、年产值超100亿元的香文化产业集群。“仙作”至此,已不再局限于木艺,而是成为驱动文化、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强大内核,实现了非遗技艺与“钱库”增值的同频共振。

“仙特”山林藏宝,多元经营充盈“粮库”内涵。

082d8e49-42df-4660-9dee-a0847726f379.JPG

森林的慷慨,远不止于林木。在戴云山的怀抱里,另一场关于“粮库”的精彩叙事正在林下上演。凭借获批2025-2027年省级林下经济重点县的东风,仙游构建起林下种植、养殖、产品加工和森林景观开发“四轮驱动”的新格局。

你看,那林荫之下,青黛、金线莲、白芨等14种中药材在4085亩的土地上茁壮生长,5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引领风尚,游洋镇龙山村更是建成了全省首屈一指的中药材标本科普基地,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产出。

放眼山野田间,度尾文旦柚、金沙薏米、书峰枇杷等一批地标产品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凭借生态种植的优良品质,身价倍增,成为市场宠儿。而“林旅融合、农旅互动”的思路,更让这片“粮库”充满了欢声笑语。四季不断的旅游线路与特色节庆,让游客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养生,在体验“仙游生活”的同时,也带动了林农持续增收。

从精雕细琢的“仙作”到遍地开花的“仙特”,仙游正以多元的路径,证明着森林既是固碳储水的生态屏障,也是蕴藏无限财富的“绿色宝库”。“钱库”与“粮库”的协同并进,正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在这片热土上写下“绿富同兴”的崭新篇章。

山水赋能畅“仙融” “碳库”筑基向未来

当生态底蕴遇见时代创新,森林“四库”的联动便迸发出超越想象的活力。在“仙作”“仙特”夯实产业根基之后,仙游以“仙融”勾勒绿水青山的诗与远方,更以“仙创”机制重塑治理格局,为这场绿色变革注入不竭的动能。

“仙融”协同,绘就“有一种旅游叫仙游”的生态画卷。

5e9c3cbe-64cb-4e5e-bfef-442b45b33868.jpg

探九鲤湖飞瀑,游菜溪岩幽谷,赏工艺博览城匠心……仙游的5处自然保护地与7个A级景区,如同散落在木兰溪畔的明珠。然而,仙游的雄心不止于展示美景,更在于构建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文旅共同体。

近年来,仙游县积极推动木兰溪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提级,将生态家底擦得更亮。在广袤乡村,森林旅游悄然兴起,7个“国家森林乡村”、26个“省级森林村庄” 如繁星点点,3家“森林人家”点缀其间,共同编织出一幅“林水相依、生态相融”的现代桃源图。

在此基础上,仙游精心提炼 “仙境、仙水、仙谷、仙山”的“四仙”文旅IP,并以一句“有一种旅游叫仙游”为核心,向世界发出邀请。这不仅是口号,更是实践的深化。该县推动“森林+文旅”“森林+康养”“森林+研学”等多业态融合,让游客不仅能看风景,更能沉浸式体验森林的疗愈与奥秘。生态景观与文化赋能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内外联动”效益的最大化,让每一片森林都成为充满吸引力的“联动林”。

“双蓄”格局,为“未来碳库”注入了强劲的动能。

e4ba4645-7f53-4258-b096-4514f6c4aa1a.JPG

在仙游森林“四库”的宏大体系中,“未来碳库”并非遥不可及的概念,它正随着木兰溪畔机器的轰鸣声,被具象化为一座座坚实的工程。当木兰抽水蓄能电站这座总装机容量1400兆瓦的“超级充电宝”加速从蓝图走向现实,仙游的绿色发展版图上,也随之嵌入了关键一块“压舱石”。

这座国家“十四五”重点项目的能量,不仅体现在年均14亿千瓦时的发电量上,更镌刻在每年节约标煤53.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6万吨的生态账本里。它如同一个巨大的“绿色蓄电池”,在电网负荷低谷时悄然蓄能,在用电高峰时稳定输出,以其卓越的调节能力,有效破解了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难题,为更多清洁能源接入电网扫清了障碍。这,正是“未来碳库”最富能动性的价值体现——它不仅是静态的储存,更是动态的调节与优化。

而仙游的远见,在于其“双蓄”格局的谋篇布局。从2013年建成的第一座抽水蓄能电站,到如今加速推进的木兰抽蓄项目,两座电站遥相呼应,共同构筑起闽中地区的绿色能源屏障。尤为可贵的是,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在此相得益彰,上下水库与周遭的青山翠谷和谐相融,形成了“工程藏于景中,景因工程生辉”的独特风貌。

由此,仙游的“未来碳库”呈现出双轮驱动的清晰路径:一面是189万亩森林的固碳释氧,是“静”的生态本底;一面是“双蓄”电站的节能减排、支撑绿电消纳,是“动”的能源革命。这一静一动之间,仙游不仅夯实了自身的低碳发展根基,更以切实行动,为区域乃至全省的“双碳”目标落子布局,让“碳库”的未来价值,在今天的奋斗中愈发清晰、可及。

“仙创”硬支撑,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

cb324ac3-4cb5-4476-8215-e6c2da1079d9.jpg

绿水青山的永续发展,离不开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升级。仙游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将守护的责任压实到“最后一公里”。

仙游紧盯木兰溪上游核心生态功能,创新“数字生态+飞地经济”机制,破解发展与保护的难题。在广袤林区,4套无人值守智巡系统悄然上岗,24个森林防火视联监控平台如同“火眼金睛”,融合“铁塔+大数据+AI”技术,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的立体巡护模式,将火情防控从“人防”推向“智防”的新阶段。

更值得一提的是,仙游在生态司法保护上敢为人先,首创“森林110”、“生态司法+补偿”、“补植复绿”等模式,让破坏者付出代价,更让生态得到切实修复。这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基层林业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并于2025年5月成功入选国家生态综合补偿重点区域(全省仅3县)。水质达标率100% 的硬核指标,正是对“仙创”成效的最佳印证。

由此可见,仙游的森林“四库”联动之路,既展现了“绿水青山”的动人颜值,也彰显了“金山银山”的丰厚价值,更揭示了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才是守护这片生机永续的根本所在。

木兰溪水奔流不息,戴云山脉绵延不绝。仙游将聚焦自身独特的"仙"字优势,将"仙源"的清澈、"仙作"的精致、"仙特"的丰饶、"仙融"的惬意、"仙创"的智慧,悉数融入区域协同发展的大局。当森林"四库"的联动乐章在仙游大地奏响,这片生态福地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