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黄精:大山深处的“养生仙草”
2025-10-28   作者:卢国华 邓贤龙 万琪 石献凯   来源:闽北日报

黄精,具有滋阴润肺、生津止渴的功效,其营养价值和药效可与人参相提并论,故有“北有人参,南有黄精”之说。

邵武——南武夷,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为黄精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多花黄精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

近年来,邵武的林下黄精产业逐渐成长为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不仅实现了“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条升级,更通过“乡愁”情感纽带连接城乡,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深山长出“珍稀草”

霜降时节的大山深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香气,山间的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一丝凉意。

穿行在邵武市大竹镇吴坑村的山林中,阳光透过树叶间隙洒下斑驳的掠影,一株株多花黄精藏在林间——这是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古老珍宝。

漫步其间,仿佛能听见大自然的低语,诉说着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与黄精之间不解的缘分。

“黄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常隐匿于海拔800-2800米的林下、灌丛或山坡荫蔽处,宛如山林间的隐者。”福建省邵武市御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许能是邵武最早一批种植黄精的人,他说,黄精是邵武的优势道地药材,其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需要湿润而肥沃的土壤以及恰到好处的光照条件。

正因如此,邵武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黄精繁衍的理想之地。

黄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中药材,属于百合科药食同源植物。我国的黄精种类繁多,常见的有5种,包括长叶黄精、多花黄精、滇黄精、热河黄精和卷叶黄精,邵武黄精属于多花黄精。

三国时期张揖的《广雅》首次明确记载黄精之名,其应用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彼时《博物志》记载:“太阳之草,名曰黄精,饵而食之,可以长生。”

《神仙芝草经》称其“宽中益气,使五脏调良,肌肉充盛,骨髓坚强”。

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仙药》中,称黄精“服之十年乃可大得其益”,阐述了黄精的养生功效。

南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称其“根如鬼臼、黄连,节间生细根,状如羊须”,详细描述了其形态。

唐代黄精的应用进一步拓展,药王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提出“九蒸九晒”炮制法:“蒸至滋润黑色,曝干食之如蜜”,以去除生品麻涩之性,增强补益功效。

宋代《太平圣惠方》创新辅料炮制法,加入黄酒以增药效,黄精开始作为滋补方剂的核心成分。

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系统记载其功效:“补诸虚,填精髓,平补气血而润”,并列其为“草部之首”,点明其滋补强身的功效。

文人墨客如杜甫、白居易更以“三春湿黄精,一食生毛羽”等诗句将其推上“文化顶流”宝座。

如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黄精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其更多的价值逐渐被揭示。

研究发现,黄精含有黄精多糖、黄酮、皂苷、生物碱、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多种天然活性成分。这些成分赋予了黄精强大的保健功能,使其具有降血压、降血糖、抗动脉粥样硬化、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等作用,成为现代中医药研究的热点。

生长于邵武的多花黄精承天地之灵气,接山水之精华,成就了道地品质,是市场极为走俏的中药材。

于是,邵武黄精这一生长在深山幽谷中的珍稀草药,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发掘,一步步走出大山,走向市场。

林下种出“金疙瘩”

“2014年返乡时,我选择发展种植业,在林下种植黄精。”赵许能说,为了守护这一珍贵资源,他采取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让黄精回归自然生长环境。

“最初,大家都不理解,觉得我是在瞎折腾。”赵许能说,村民的质疑并没有打消他创业的念头,“我有股不服输的劲,既然下决心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好。”

于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赵许能在邵武市农业、林业等部门和大竹镇党委政府的协助下,开始认真摸索、试验,并请教相关技术人员,最终成为了一名黄精“土专家”。

2018年,赵许能牵头成立红垅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种植了650亩黄精,同年开展种苗繁育并生产黄精茶、黄精果等产品,初步搭建起涵盖育苗、种植、采收、加工的产业链。

2021年,赵许能投资近200万元,在和平镇绿色经济产业园建立黄精加工厂。“我们改进传统九蒸九制工艺,开发优质黄精茶、黄精丸等系列产品,进一步拓宽了黄精保健食品的消费市场。”赵许能说。

2022年,红垅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吴厝红垅”商标,产品畅销福州、厦门、广东、上海等地,年销售额达370余万元。

林下可生金,绿富可双赢。赵许能表示,黄精生长周期一般是四到五年,每年的管护工作比较多。林下种植不仅能有效促进产业相融、管护双赢、一地多收,也为周边村民提供更稳定的就业渠道。

赵许能的探索之路,也是邵武黄精产业发展的缩影。

近些年,邵武把中药材种植,尤其是黄精产业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出台一系列政策,全力推动黄精产业向集种植、加工、研发、推广、康养于一体的“三产”融合模式方向发展。

为进一步规范黄精的生产加工,提升品牌价值,邵武制定《邵武黄精》团体标准,参与制定福建省《多花黄精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多花黄精产地初加工技术规程》团体标准,构建了“邵武黄精”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格局。

此外,邵武还成立了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多花黄精科技小院,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科研团队力量,借力福建润身药业有限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助力广大农户与经营主体更好地发展道地多花黄精种植,大力提升黄精种植技术水平。

2019年,邵武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中药材(多花黄精)良种繁育基地。

2023年,“邵武黄精”被列为福建省“福九味”中药材产业集群项目,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拥有了国字号“身份证”,“邵武黄精”品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

福建省农科院高级农艺师苏海兰说:“通过政府对‘邵武黄精’地理标志品牌的打造,强化了消费者对道地药材的信任,也让产品受到中高端消费者的青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邵武的黄精产品销往广东、上海、新疆、陕西等地,逐步覆盖全国。”

铺就振兴“幸福路”

走进邵武城区的红垅黄精旗舰店,只见货架上摆放着黄精茶、黄精果脯、黄精饼干、黄精酒、黄精面、黄精芝麻丸等各种黄精产品。

“我们每个月的销售额在30万元左右,今年春节前的一个月时间,涨到了50多万元。”邵武市红垅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魏宇说。

今年35岁的赵魏宇是赵许能之子,是一名“黄精二代”。

“这些年,我们除了种植黄精外,还建起了现代化种植大棚和加工厂,开发加工黄精饼干、黄精粉、五宝茶等产品,在北京、杭州、苏州等地发展经销商,让黄精产品走入更多百姓家,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他说,黄精的种植加工,不仅让中草药生产加工企业尝到了甜头,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新生活。

在大竹镇吴坑村黄精中药材种植基地工作的村民杨南太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他说:“我的工作简单、时间自由,每年不仅能增收三四万元,还有地租可收。”

产业兴旺有奔头,乡村振兴有盼头。

经过多年培育与积累,邵武黄精产业已初成规模,现有黄精种植企业、合作社和炮制加工企业30余家,其中省级龙头1家,南平市级龙头3家,利用低缓坡地、林地、旱地种植黄精2.415万亩,国家区域性中药材(多花黄精)良种繁育基地年育苗2000万株。

在此基础上,在和平古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链上企业的不断创新和协同努力下,邵武黄精产业结构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持续延伸,产品矩阵不断丰富,年产值近2亿元。

与此同时,邵武还依托“一二三四”全域森林康养格局,积极打造林下中药材种植森林康养、九蒸九制药食品研学、生态休闲药膳药浴体验等康养新方式,建成“福九味”科普文化步道、国医馆、药膳馆等极具中医药特色的康养场所。

目前,邵武全市已建成以中医药健康文化为主题的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和平农业园”等康养项目25个。

今年3月26日,福建省农科院与福建金湖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共建的邵武中药材(多花黄精)产业研究院在邵武市正式揭牌。

该产业研究院致力于推动邵武多花黄精等药食同源中药材产业向种植、加工、研发、推广、康养等一体化的“三产”融合模式转型升级,充分挖掘“土特产”潜力,为邵武乡村振兴开辟新路径。

从深山密林到大众舌尖,从传统药篓到现代车间,邵武黄精承载着生态文明的智慧,演绎着乡村振兴的传奇。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