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文化基因 赋能乡村振兴
——福建农林大学泰宁实践行
2025-08-20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8月6日至8日,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乡遇宁・泰青春”实践队赴三明市泰宁县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队员们追寻红色记忆、探访古厝非遗、感悟生态智慧,以青春视角解码这座古城的乡村振兴路径和传统文化基因。

图片1.png

实践队员在红军街参观朱德、周恩来故居(王博焌 摄)

追寻红色足迹:从杉阳古县到红色堡垒

踏入泰宁县,实践队探访明代兵部尚书李春烨的府邸——尚书第,砖雕门楼上的“四世一品”匾额不仅诉说着李氏家族“忠孝节义”的家国情怀,更见证着泰宁乡村深厚的历史文脉。队员们细致拍摄砖雕匾额、灰塑纹饰等珍贵细节,每一处精雕细琢的纹饰,都彰显着古人追求“艺术之美”的执着。“这些古厝是活态的历史教材,”实践队薛队长说,“我们在探寻中也将结合《福州古厝》的书籍内容,探索古建筑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有机密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转至红军街,沿街斑驳的墙面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等标语依然清晰可见,这些用石灰水书写的革命口号,历经八十余载风雨仍倔强地留存着。实践队员们驻足凝视,仿佛穿越时空,听见了当年红军战士宣传革命真理的铿锵之声。街角处的红军井更是令人动容,这口直径不足一米的水井,当年不仅滋养了驻扎在此的红军战士,更见证了“一碗清水见初心”的军民鱼水情。

图片2.png

实践队员们参观纪念馆 (王博焌 摄)

解码民俗技艺:非遗传承中的青春对话

“我本堂堂男儿汉,又怎能助纣为虐欺苍天……”泰宁县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内,高亢婉转的唱腔回荡其间,表演者正演绎《杀庙》经典选段。一旁,宣传员王同学用慢镜头捕捉着水袖翻转的弧度,记录下这融合了徽调、楚腔与闽北民歌的传统戏剧——梅林戏。开幕前,观众席早已座无虚席,除当地居民外,不少外地游客也在其中,不时拍手叫好。台上的梅林戏,恰似一幅浓缩在古建筑群里的风情画卷,如金溪般滋润着小城的过客,静静演绎着与众不同的古城文化。

图片3.png

实践队员们学习制作擂茶(王博焌摄)

在乡村世德堂非遗博览苑,实践队员们围站桌旁,专注观看传承人演示擂茶制作。“将茶叶、芝麻、花生、中药材等食材倒入石钵,擂茶要‘三指握杵,顺时针转,轻重交替’。”传承人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动作。随后,队员们纷纷上手参与研磨,茶粉经高汤冲泡后,乳白的茶浆散发阵阵清香,当地常加入盐和香米调味,让这道饮品别具一番风味。 

图片4.png

实践队员们向非遗传承人学习制作鱼子灯 (王博焌 摄)

在泰宁的民间艺术世界里,还有一项与表演相辅相成的技艺值得关注,那便是鱼子灯制作。作为梅林戏的重要道具,鱼子灯曾一度面临失传。为让这项技艺延续下去,非遗传承人涂声福退休后便开始自学鱼子灯制作,并在实践中结合现代工具技术不断改良创新。“一盏鱼子灯从骨架制作到能游灯展示,需要整整一天时间,其中鱼的衣领制作最为精细耗时,一定要有耐心。”涂声福在指导队员们制作时说道。如今在政府支持下,这项民俗技艺已走进幼儿园手工课堂,越来越多青年人开始了解鱼子灯的由来、学习制作方法。

山水赋能振兴:从生态画卷到幸福图景

“快看,那有座鲤鱼石雕!”上清溪走访时,队员们惊呼着指向水面。船夫向实践队成员们讲述起习近平总书记1997年考察上清溪时遇见一条鲤鱼跃上竹筏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现在我们搞生态旅游,日子越过越甜。”两岸丹霞赤壁倒映碧水,队员们用相机记录着 “九十九曲、八十八滩” 的秀丽。镜头里实践队成员们驾着竹筏穿梭,与远处的民宿客栈构成和谐画面。

大金湖畔,实践队员们沿生态步道溯溪而上,在丹霞地貌特有的赤壁红岩间穿行,近距离观察流水侵蚀而形成的独特地质景观。镶嵌于丹霞岩壁中的千年古刹,甘露岩寺的红墙黛瓦与赤色山岩相映成趣,令实践队不禁感叹古人“天人合一”的建筑智慧。

通过实地调研,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上清溪与大金湖作为“水上丹霞”的典型代表,其生态保护不仅关乎自然遗产的存续,更是维系闽江上游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此次实地调研将生态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让青年学子在行走的课堂中筑牢了生态文明意识。(文/图 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乡遇宁・泰青春”实践队)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