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荣誉:探源幸福渠精神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
2025-07-30   作者:钟荣誉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在南平市政和县石屯镇长城村,一位来自省政府办公厅的第一书记钟荣誉,正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书写着动人的发展篇章。自驻村以来,钟荣誉迅速转换角色,深入基层,以“脚沾泥土”的务实作风知民情,以“练就本领”的担当精神解民忧,以“用心用情”的真挚态度得民心。

图片1.png

长城村村貌

探源活水:以“幸福渠精神”筑牢发展根基

二十八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三次深入政和调研,其中第一次就在长城村幸福渠畔,对春耕生产和水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搞好了,春耕生产和农业工作就有保证。”这句话,成为长城村探源幸福渠、奔赴共富路的力量源泉和行动指南。

驻村伊始,钟荣誉通过党建体检全面摸清村情,敏锐地意识到,总书记走过的足迹是村庄最大的优势,而如何将这一政治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经过深思熟虑,村两委确立了以“一渠活水”为魂、以“两片叶子”(烟茶)为基、以“万亩良田”为景的发展思路。在传承“艰苦奋斗”本色方面,对幸福渠沿线进行系统性提升,新建26条支渠,让更多农田和群众受益;申请20万资金改造农田水渠,完善烟田排水系统;申请一事一议资金20万用于道路硬化,极大地方便了烟农作业;争取20万元资金在幸福渠3公里休闲步道安装路灯及夜景工程,为村民点亮了“夜游幸福渠”的全新体验;还申请30多万资金用于村庄雨水沟改造。同时,钟荣誉带领党员干部积极整治村居环境,动员村民拆除房前屋后乱搭盖,实现了“开门见风景,下田就干活,茶余饭后有去处”的美好愿景。

在拓展“精神传承”内涵上,将“幸福渠探源点”打造为核心IP,建成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通过梳理建设、修复、提升三个阶段历程,制作专题展台,并与省政协机关妇委会、《政协天地》杂志社等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将“幸福渠精神”特色课程与现场教学有机结合,有力地提升了其影响力层级。

强基铸魂:以党建引领凝聚振兴合力

钟荣誉深知党建是统领乡村振兴的“定盘星”。我们坚持以高质量党建赋能村庄治理与发展。

在强化理论武装方面,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今年3月,村党支部启动深入贯彻中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制定详细计划。通过集中学习(已开展8次)、专题研讨(3次)、线上推送(党员微信群)、入户宣讲(覆盖年老体弱党员)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细则,确保学习教育全覆盖、无死角,并结合警示教育深化对作风建设的认识。

聚焦问题整改,推动作风转变。将学习教育与集中整治紧密结合,村两委带头自查自纠,梳理出三个问题,建立台账,明确责任,限时整改。通过村务公开栏、入户走访等渠道,主动公开财务收支、项目建设情况,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及时回应解决群众关切。

建强骨干队伍,培育后备力量。钟荣誉高度重视“后继有人”问题,对后备力量建立动态培养机制,从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优秀青年农民中物色人才。村子里有一位年富力强的小组长,是村里的致富小能手,钟荣誉经常找他谈心谈话,掌握思想动态。每次党员学习都安排他旁听学习,关注他的经营状况和家庭情况,对他的公益活动积极参与和热心奉献提出表扬激励。

做实关心关爱,凝聚党心民心。钟荣誉对4名困难党员、8名五保户、29名低保户、14户58人脱贫户,落实各项保障政策。针对脱贫户,通过烟叶茶叶产业补助、对接镇零工市场推荐就业、设置公益性岗位等措施,严防返贫。

心入基层:以躬身实践淬炼为民初心

钟荣誉深深明白,只有“脚沾泥土”方知民情。以前在办公室只需面对文件,而如今在村里,要做好农村工作,沉到田间地头、坐到百姓炕头,才能深刻了解千家万户的“急难愁盼”。

在一次学习教育开门搞教育的时候,钟荣誉通过入户征求意见,发现村里一位留守儿童穿着一身很短的衣服裤子,没有像样的文具和书包,举止局促,在昏暗的房间里写作业,眼睛都近视了。于是,钟荣誉让留守儿童到村部来做作业,进行辅导,还练习硬笔书法。她通过和长城小学校长夜间家访,了解到村内还有12个像他这样的留守儿童。钟荣誉主动对接省政协全国巾帼文明岗,在六一节的时候,为长城小学43名在校学生,捐赠书包校服共计50套,少儿图书百余册,开展助学活动。通过这次助学活动,学生们都认识了这个福州来的“书记阿姨”。钟荣誉说道:“第一书记的一言一行都是无声的榜样。大音希声,于细微处最能打动人心。”

驻村半年来,长城村的一草一木已深深融入钟荣誉的生命。她表示,探源幸福渠,探的是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精神之源;奔赴共富路,奔的是党建引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振兴之路。作为新时代的“知青”,她将继续带着“三共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初心、“三自带”(带资源、带资金、带项目)的使命,扎根这片热土,用心用情用力,将“幸福渠精神”代代相传,在闽北乡村的广阔天地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答卷。(文/图 钟荣誉)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