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同安台湾农民创业园以种业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2025-07-28   作者:江小聪 吴鹏波 李清洁   来源:海峡导报

3.jpg

曾明宝(左)与厦门百利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康英德交流育苗技术。

一粒种子改写产业版图,一座园区联结两岸农心。近日,同安区召开2025年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以“奋力拼搏展作为·富美同安争先锋”为主题,亮出厦门同安台湾农民创业园(以下简称“同安台创园”)在乡村振兴与种业创新领域的“成绩单”。

2024年10月,同安台创园升级为国家级的园区,目前已聚集72家台资农业企业、100余名创业就业台农,种子种苗年贸易额近2亿元,覆盖全国种植面积超500万亩……这个以五显镇为核心区,辐射同安区669平方公里的闽台农业融合的“种业硅谷”,已成为两岸农业人共同书写的乡村振兴绚丽答卷。

种业融合 激活产业振兴新动能

“福建珍珠苦瓜与台湾苹果苦瓜的杂交实验田里,‘秦朝’苦瓜第二批新苗已经栽种。”近日,厦门农运来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汤永强蹲在田埂上,掰开苦瓜向同行展示厚实的果肉。“根茎粗,抗病性更强,亩产达2万斤,覆盖南方8省近20%市场。”汤永强说,这一季亩产能到2万斤,农民每亩能多赚3000元。不仅“秦朝”苦瓜,在广兴公司台湾牛油果嫁接苗的温室大棚,在芳都果园“90后”台青谢东佑家族传承的杨桃园里,两岸品种与技术的融合也在结出富民硕果。而华泰五谷培育的甜玉米品种SBS902,年种植面积100万亩,带动农民年增收20亿元,成为“一粒种子改变命运”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同安台创园在推动两岸农业融合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让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田间效益。百利种苗年生产1.2亿株嫁接苗,辐射闽浙赣粤等9省区,带动5000余户农户参与订单种植。据介绍,同安台创园以打造两岸农业融合发展先行区为目标,成立台创园专班和独立管理机构,出台《加快推进同安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实施措施》等惠台政策;联合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设立厦门工作站,推动“两岸种源+厦门智造”的产业链升级;还通过举办闽台农业嘉年华等活动,深化两岸技术交流与招商引资。在今年的海峡论坛·两岸特色乡镇交流对接暨和美乡村发展论坛上,同安台创园与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建立结对共建机制,携手探索两岸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

创新驱动 打造种业高地的同安方案

“这是我们用厦门LED技术培育的种苗,愈合时间从7天缩短到3天,成活率提升到98%!”厦门百利种苗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曾明宝指着温室里的番茄苗介绍。这项由两岸技术团队联合开发的技术,已通过台企推广至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成为两岸智慧嫁接国际合作的典范。

如今,作为全省唯一以蔬菜种子种苗为核心的闽台融合产业园,同安台创园连续4年在全省考核中位列前三,园区累计引进台湾优良品种300多个、先进技术50多项,自主研发新品种170个,获专利50项,并与荷兰瑞克斯旺、日本Berg Earth等国际巨头开展育种合作,推动“两岸种源+厦门智造”升级,让中国种苗在国际市场上有了更响亮的“声音”。

在这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科技成果更快转化为田间效益:夏商集团与百利、华泰五谷等龙头企业共建8大示范基地;艾恩农环境科技公司的土壤检测实验室,通过“定制化施肥方案”使化学肥料使用率降低30%,作物产量提升15%。这种“科研院所+企业+农户”的闭环模式,让北大研究院的育种理论像开上了“快车道”,3个月就能从实验室“跑”进田间地头,变成农民手里实实在在的增产技术。

“品种培育+市场拓展”全链条模式的探索,同样为同安台创园构筑种业高地奠定坚实基础。从台湾引进的牛油果种苗,经本土化改良后实现规模化种植;台农陈秀瑜团队培育的蝴蝶兰品种沿“一带一路”香飘东南亚。园区“以商招商”引入农友种苗等34家涉台企业,年带动加工产值超8亿元,让“小种子”长成了“大产业”。

同安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同安台创园正推进种业中心三期工程,将引入福建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打造集育种、检测、交易于一体的华南种业创新高地;还谋划了43个台创园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6亿元,持续夯实乡村振兴动能。

从一粒种子到万亩良田,从闽台合作到国际舞台,同安台创园正以“种业硅谷”的姿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同安答卷”。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