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黄献光:“实实在在提高农民收益”
2025-07-28   作者:刘晓宇   来源:人民日报

热油滚烫,鲤鱼“刺啦”一声下锅,煎至两面金黄,加入清水熬煮,旁边的电饭煲飘出缕缕饭香……不一会儿,一道汤色奶白、鲜香微辣、肉质滑嫩的稻花鱼配着一碗米饭端上桌。

“这鱼和米都是同一块地里产出来的,咋样?够鲜吧?”初见黄献光,是在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仁厚村一间农家厨房。挽起的袖子、沾泥的裤管,咋看都不像一位研究员。

“黄老师!你看这手机监测,里面出现的虫子是二化螟吗?”屋外,光泽县联农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建仁拿着手机,急匆匆往屋里赶,人未到声音早已传来。“这是稻纵卷叶螟,也是稻田害虫,机器视觉早就识别出来啦,你看!”黄献光手指轻点,屏幕右侧已显示害虫种类和数量。

走进田间,只见一台害虫监测设备矗立在田埂,摄像头全天监测稻田,“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都逃不过它的眼睛!”黄献光说,“我们叫它‘AI虫情哨兵’,同时还建立了一道绿色防线。”沿着田埂,一排排黄花菜、香茅整齐“列队”,“这是我们团队指导农户种植的蜜源植物,吸引害虫天敌栖息,结合生物和物理防控,能有效防控害虫。”

2017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与光泽县结对帮扶,身为数字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的黄献光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数次深入光泽县调研当地特色稻渔产业链。“水稻产量不高,建鲤不耐寒,产销对接不畅,整体效益不理想。”产业链“痛点”被黄献光精准找到。

家底摸清后,科技服务随即展开。数字农业研究所与仁厚村、光泽县联农农业专业合作社签署共建稻渔产业科技示范合作协议,组织国家、省、市、县、乡镇科技机构专家,开展科技特派员集团服务。

“引进良种是基础,数字赋能是路径。”2020年,黄献光联合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董在杰,为仁厚村引进适宜稻渔系统的品种:“福香占”籼稻和“福瑞鲤2号”。一套数字稻渔新模式也在此推广——无人机水稻精量播种,“AI虫情哨兵”、物联网监测生境,以及窄光谱太阳能诱虫灯、稻飞虱卵寄生蜂和蜜源植物等组成的绿色防线。当年,联农合作社带动全县7个村共同发展稻渔产业1500亩,销售收入479万元,农户增产增收效益明显。

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仁厚村,省级科技特派员黄献光查看“福瑞鲤2号”鱼苗情况。包巍 摄

养得好还得卖出好价格。如何让客户对鲜鱼品质更放心?搭载物联网系统的运鱼车,是黄献光团队下了大力气的“宝贝”。“从南平运活鱼到福州超市,车厢鱼桶中的溶解氧和氨氮含量、水温等实时监测上传,客户对品质把控更放心,订单量更大。”数字赋能下,近4年稻鱼始终热销。周建仁喜上眉梢:“合作社年销售额从502万元增长到717万元,年均增长超过14%!”

“我们在光泽县开展数字农业科技示范,建成生态稻渔可视化监测、网络认养、车联网、稻渔生境监测等覆盖全产业链的智能监测系统,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助力产销信息对接,打造了区域特色品牌。”黄献光介绍。

眼下,光泽县数字化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正向全省6个设区市30个村推广。昔日产业薄弱的仁厚村,如今已成为省“科技村落”、省乡村振兴“一村一品”专业村、省农业科技推广示范村,成了城里人观光、休闲、体验农事的目的地。

“实实在在提高农民收益,这才是农业科技的意义。”看着又一辆运鱼车从村里出发,黄献光笑着说。

责任编辑:小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