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沧区西坂菜地的稻田里,高标准农田智能气象观测站在这里“安家”。
海沧区气象局工作人员向市民及孩子科普高标准农田智能气象观测站情况。
“目前,根据高标准农田智能气象观测站监测,你们稻田的气温、光照、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等数值都正常,水稻长势良好,请放心。”7月4日上午,海沧区气象局工作人员的一条讯息,让西坂菜地的主人苏久涓悬着的心彻底放下。她赶忙回复:“那我就放心了”,还兴致勃勃地拍了几张水稻在阳光下随风摇曳、长势喜人的照片。
日前,厦门市首批高标准农田智能气象观测站在海沧区西坂菜地与同安区后埔村“安家”。它们就像贴心的“农田气象管家”,24小时坚守岗位,凭借先进技术,实时监测气象数据,为农业生产送上精准精细的气象服务锦囊。
眼下,海沧区西坂菜地的稻田里,水稻正处于灌浆期,一颗颗谷粒像贪吃的孩子,努力汲取养分,日渐饱满。守护它们成长的正是这些高标准农田智能气象观测站。
如果说常规的自动气象观测站是守护天空的“哨兵”,那高标准农田智能气象观测站则是农田专属的“超级管家”。
它不仅继承了前辈监测气温、降水、风速风向、光照等气象要素的“看家本领”,更练就了一身“透视绝活”——能像精密的“电子医生”般,24小时紧盯土壤pH值、水体导电率等“农田健康指标”,为作物生长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 “健康档案”,堪称农田气象监测领域的 “六边形战士”。
“它就像一位敏锐且智能的‘农田气象管家’,用锐利的眼睛,实时、细致、全面地监视着农田环境的每一个微妙波动。”望着高标准农田智能气象观测站,海沧区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说,基于这些精准气象服务,农民可以更加合理地规划农事活动。例如,干旱时可根据土壤湿度和降雨量数据,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确保作物得到充足的水分;在降雨过多的季节,可以提前采取排水措施,防止农田积水导致作物受灾;此外,通过监测光照强度和日照时长,可以优化作物种植布局提高光能利用率,促进作物产量和品质提升;依据风速和风向,预测病虫害的传播路径。
据悉,接下来,厦门市气象部门将依托高标准农田智能气象观测站,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通过对大量气象数据的长期积累和分析,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其中的规律和趋势,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和决策依据。
高标准农田智能气象观测站有何法宝?
实时监测气象要素 助力田间管理
较之常规的自动气象观测站,高标准农田智能气象观测站更侧重农田监测需求,除了能够捕捉气温、降水、风速风向、光照等常规气象要素以外,还实时精准地监测土壤pH值、水体导电率等关键要素。依托先进传感技术,实现对作物发育期、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等智能识别,为田间管理提供可视化依据。
借力“智慧大脑” 及时发出预警
不仅是数据采集的前沿阵地,高标准农田智能气象观测站还拥有气象信息处理的“智慧大脑”。它凭借先进的数据处理算法与专业的分析模型,即时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应用的信息,有助于及时发布有针对性的降水、高温、大风等预警。
高标准农田智能气象观测站
作为高度集成的智能化系统,高标准农田智能气象观测站集成多种高精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空气湿度、风速、光照强度等关键气象要素。这些传感器将数据实时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经过分析处理后形成直观可读的气象报告。在防护性能方面,它具备防水、防雷击等多重防护功能,无论面对狂风暴雨还是雷电交加的恶劣环境,都能稳定运行。设备内置智能电源管理系统,可灵活切换太阳能、市电等多种供电方式,确保在各种极端恶劣环境下能持续稳定运行,为农田气象监测提供坚实可靠保障。
气象精准服务
农户10年收稻没碰到下雨
西坂菜地不只种水稻,还有马铃薯、荸荠、瓜豆等作物,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五花八门。早在2014年,海沧区气象局就察觉到这里的复杂需求,设立了自动气象观测站。气象工作人员常常化身农田调研员,穿梭在田间地头,深入研究各类作物的生长特性和气象要素的关系,紧盯温度、湿度、光照等“成长密码”。一旦发现天气不对劲,就立刻化身“预警使者”,第一时间给农户送去消息。不仅如此,这个观测站还默默为驻地的省农业科研单位“打工”,提供实验数据,助力农作物良种培育。
值得一提的是,海沧区气象局还建立直通式为农气象服务群,海沧区农户们在群里随时提出气象服务需求,气象工作人员迅速开展定制服务,服务过程快速且高效。
再过10多天,西坂菜地的水稻就要进入成熟期,这是关键时刻,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充足的阳光和营养。成熟期后期,还要排水、烤田,让水稻提升品质。这时候,农户们最怕下雨和大风。
说起这个,西坂菜地主人苏久涓满脸笑意:“因得到气象局的精准服务,这10年来,我收水稻一次都没有碰到下雨。”她回忆,去年7月的一天,他们农场在进行水稻收割。进行到一半时,天空突然“变了脸”,阴云密布的模样,“急得我直冒冷汗”。关键时刻,她拨通海沧区气象局的电话。很快,一个令人安心的消息传来:“别担心!这是50公里外的漳州龙文区在下雨,差不多50分钟后雨才会到西坂菜地。”获悉后,她立即掐着时间,加紧收割。大概50分钟后,收割结束大家回到家,刚好下雨了。
从传统靠天吃饭,到如今有“农田气象管家”科学守护,西坂菜地的水稻,正踏着科技的节拍,向着丰收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