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武平县永平镇孔厦村,一张摆满家常菜的饭桌,成为撬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神奇支点。这场延续十七年的“三八夜宴”,以最朴素的聚餐形式,演绎着最生动的乡村治理创新。从化解家庭矛盾到参与村级决策,从情感交流到规则共建,妇女们用锅碗瓢盆奏响了乡村善治的协奏曲。这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治理智慧?
从“吃饭理事”到“柔性治理”,一场聚餐有了治理抓手
2009年初春的孔厦村,村妇联主席兰养凤面对妇女参与村务不足15%的现状,萌生了一个大胆想法:何不借“三八”节聚餐之机,让妇女们有个说话的地方?谁曾想,这个看似简单的决定,竟开启了一段延续十七年的治理探索。
“刚开始就是大家凑份子吃饭,后来发现饭桌上什么话都好说。”现任村妇联主席兰发连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回忆道。第一年聚餐,二三十位妇女带着几十道家常菜在村委会挤得满满当当,就在品尝“苎叶粄”的间隙,有人提起邻居家的土地纠纷,在七嘴八舌的议论中竟形成了调解方案。
村民廖某与嫂子关系长期不和,姐妹们以“自家人”身份予以劝解,从而使廖某妯娌关系得以明显改善。村妇联主席采取定期回访的形式,让这对妯娌间的关系最终重归和谐。这个意外收获,让村两委干部意识到饭桌的亲和力能消解正式调解的紧张感。
经过三年摸索,夜宴逐渐形成“品菜─议事─普法”的固定流程。2012年起,村两委渐渐将防范诈骗、反家暴、移风易俗等宣传融入聚餐环节,形成沉浸式普法课堂。“舌尖上的普法”守护着村民的“钱袋子”,家庭矛盾投诉的减少护好了家门里的“好日子”,移风易俗带来的文明新风,亦让“人情债”变“人情味”,邻里守望相助的温暖浸润着田间地头。
“四步工作法”:夜宴治理的运作密码
十七年淬炼,孔厦村形成独具特色的夜宴治理“四步工作法”。
第一步:美食破冰。每年聚餐前,村妇联会提前公布“厨艺比拼”主题,今年是“最忆乡愁菜”,去年则是“妈妈的味道”。76岁的吴阿婆连续九年带来了她拿手的“鸡酒”,她告诉笔者:“村里的后生们爱吃,我就手把手教她们怎么做。”这种技艺传承无形中构建了代际纽带。
第二步:分层议事。饭桌按自然村分组,每桌设一位“桌长”,具体负责引导妇女姐妹们开展讨论。小到婆媳矛盾,大到村道建设,话题由私到公自然延伸。经过多年探索,初步形成“一家有难众人帮”的共同体意识。宴会成员赖某的弟媳罹患重病瘫痪在床后,宴会姐妹们自发形成帮扶小组,农忙时节轮流承担其家中的插秧、收割等农活,缓解其后顾之忧。这种基于乡土情谊的互助行为,既缓解了贫困家庭的生计压力,更构建起非制度化的社会支持体系,彰显了妇女群体在乡村社会保障中的柔性补充作用。
第三步:闭环处置。孔厦村通过建立“收集—研判—办理—反馈”机制,有效赋能乡村公共事务。2017年村中河堤建设遇阻时,妇女们通过分析一位阻力较大的村民情况,精准采用“亲情工作法”,最终促成其在外务工的儿子返乡协助调解,工程在亲情纽带与制度智慧的双重推动下顺利推进完工。
第四步:共同参与。通过十七年的不断探索,孔厦村将餐桌上的“金点子”转化为解决道路硬化、垃圾处理等民生难题的实际方案,实现了妇女议事与村级治理的有机衔接。大家通过夜宴收集建设性意见,妇女参与村级事务比例从2009年的13%提升到2024年的近50%。
治理效能聚焦三个维度的深刻变革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孔厦村这场延续了十七年的“饮食治理实验”带来的改变远超预期。
基层治理更聚力。2023年汀江流域(永平段)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涉及孔厦村土地征迁,当得知自家土地被划入征迁范围后,夜宴成员吴枚英主动做通家人工作,无偿让出自家地块,同时说服家族叔伯,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涉及用地的100多户农户全部同意无偿征用,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吃下“定心丸”。
生态建设可持续。夜宴成员既是村“映山红广场舞”的主力军,也是村里的“生态护卫队”,定期带头开展清洁家园志愿活动。在开展生猪养殖业污染治理时,她们边扭秧歌边说:“猪粪乱排,溪水变臭,路过都得捂着鼻子,这样下去可不行啊,以前水清得咱都能洗衣服嘞。”在夜宴成员的劝说下,村民自发开展整治,如今溪河可见游鱼,绿水青山在广场舞的歌声与姐妹们的舞步里有了具象。
乡风文明更淳厚。孔厦村夜宴衍生的“好婆婆”“巧媳妇”评选,让孝亲敬老故事有了“流动展台”,村民自发成立的“红白理事会”,降低婚丧喜庆支出41%。如今“零彩礼、 低彩礼”成为全村共识,勤俭持家的“算盘声”与崇德向善的“民谣声”交织成趣,向上向善的文明之风遍拂乡野。
这是一项可复制的治理创新
孔厦村这种将情感治理与规则治理相结合的创新,破解了传统行政化治理的刚性困局,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普适性经验。
一是找准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孔厦村将“吃桌”习俗转化为乡村治理载体,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注入了现代治理理念。正如武平县妇联主席冯素金在孔厦村调研时所言:“这种由‘三八夜宴’衍生而来的乡村治理创新实践,通过创新性转化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其作为治理资源的现实价值。”
二是构建起阶梯式参与机制。孔厦村妇女朋友从夜宴初期的“围观”,逐步过渡到“热心参与”,再到如今的“积极主动”,这得益于村两委干部设计了合理的参与阶梯。从简单的参与夜宴,到参与讨论,再到出谋划策,妇女朋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村级事务的重要参与者。
三是创造非正式沟通空间。饭桌的轻松氛围,能消解正式场合的权力距离。镇妇联主席潘萍奕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坦言:“很多在会议室吵得面红耳赤的事,在饭桌上笑着就解决了。”
手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柔”与“韧”
孔厦村的探索实践表明,有效的基层治理,不需要宏大叙事,而是要找到群众愿意参与、能够参与的具体抓手。这种治理创新可贵之处在于,它既发挥了女性在基层治理中的柔性优势,又通过制度设计增强了治理韧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孔厦村夜宴中培育的公共精神正在裂变传播。邻村帽村村借助百年祖屋竹苞松茂打造的“长廊说事·祖屋议事”乡村治理品牌,正为“岁岁永平”的长治久安不断“保驾护航”。
十七年光阴,孔厦村这场朴素而深刻的治理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的密码,或许就藏在那些带着烟火气的集体创造中。当治理回归生活本色,当群众成为真正主角,乡村就能焕发出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正如孔厦村谷夫自然村的天然红豆杉群,看似纤细的根脉深深扎入泥土深处,终能长成支撑千钧的虬劲根基——这正是“柔性治理”最生动的隐喻。(吕洪荣 蓝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