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政和农信联社勇立潮头,携手八个部门大胆创新,以“乡村资源流转贷”为突破口,采用“经营权质押 +”模式,引入“政府+银行+企业+农担+农户”五级共联机制,为农村经营主体开辟融资新通道,成功破解乡村资源流转难、评估难、融资难等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顽疾”,让农村沉睡资产“活”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金融活水。
一本证书、一套机制、一个平台,政和农信联社用“三招妙棋”唤醒了“沉睡”资产这盘大棋。如今在政和,每本经营权证书平均撬动8.2万元投资,带动1.7个就业岗位。
确权颁证:“沉资产”蝶变“活资本”
政和农信联社金融助理在念山景区为个体户提供金融服务
走进政和县星溪乡念山村,村民倪淑珍手捧崭新的《农村资产资源经营权证书》,眼中闪烁着激动与喜悦的光芒。这本绿色的小本子,宛如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她家老宅院“变废为宝”的崭新旅程,让曾经无人问津的老宅院摇身一变,成为众人眼中的“香饽饽”。
2025年初,在“乡村资源流转贷”发放的热潮中,政和农信联社敏锐洞察到资源流转过程中确权登记的关键作用,主动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力促将农村土地、房屋、林地等资产资源纳入确权登记范畴。这一建议迅速得到积极回应,全省首批《农村资产资源经营权证书》应运而生。此次确权范围广泛,涵盖8大类农村资产,为全县1.55万亩土地、8.61万平方米建筑办理了“身份证”,让这些沉睡的资产有了清晰的“身份标识”。
“过去想贷款,银行总说我家的老房子不值钱,根本贷不到款。现在好了,有了这个证,闲置了20年的杂物间都能获得15万元贷款!”倪淑珍兴奋不已。她巧妙利用这笔贷款,将破旧的杂物间改造成颇具特色的“有间米铺”。如今,这家米铺宾客盈门,生意红火,日均营业额超过3000元。像倪淑珍这样的成功案例在政和县屡见不鲜。政和农信联社通过金融创新,成功激活乡村沉睡资产,让“废屋变金屋、资产变资金”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风险共担:“不敢贷”巧变“放心贷”
“银行怕风险,农民怕麻烦”,这一长期存在的矛盾,如同横亘在农村金融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严重制约着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政和农信联社迎难而上,大胆创新,打出一套“风险共担”的组合拳,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案。
政和农信联社与县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按照2:8的比例分担风险,为乡村资源流转的经营主体提供增信支持。采用“经营产权质押 + 担保”的创新模式,既有效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又让农户能够轻松贷到款,实现了银行敢放贷、农户贷得起的良性循环。
石屯镇王山口村的华丽转身便是这一模式的生动写照。村里5栋危房通过“权利质押 + 保险担保”的方式,成功获得政和农信联社200万元的改造资金。利用这笔资金,村里精心打造了茶工坊、咖啡书屋、乡村美术馆等一系列乡村文旅新业态,不仅极大提升了村庄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还带动村财年增收26万元。
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如今已蜕变为充满活力的“茶文旅”美丽乡村。精品民宿群如繁星般点缀其间,带动32余人就业,村集体收入在三年内增长400%。截至2025年6月,政和农信联社已发放“乡村资源流转贷”6999.3万元,真正实现了“银农双赢”的良好局面。
数字赋能:“跑断腿”秒变“点到位”
“以前办贷款,材料没准备齐全的话要跑五六趟,耗时又费力。现在好了,手机上申请一下,客户经理就主动上门服务了,方便多了!”铁山镇大红村村民张成浩在收到贷款后,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政和农信联社金融助理上门为茶企提供金融服务
政和农信联社积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与县农业农村局、林业局紧密合作,搭建并推广福建农信“福农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采用多系统平行分布模式,分别集成产权制度改革管理系统、农村要素流转系统、林业要素管理系统等子系统,集农村土地、宅基地、林地与林下空间资源采集造册、质押登记、流转发布等功能于一体,为乡村资源流转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撑。
通过数字赋能,金融服务效率得到质的飞跃。2025年上半年,全县通过线上渠道发放的“乡村资源流转贷”占比高达78%,户均办理时间从原来的7天缩短至1.5天。真正实现了数字技术打通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让农民足不出户便能获得贷款。
展望未来,政和农信联社将践行“金融为民”理念,深耕“三农”沃土,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金融智慧和力量,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文/图 政和农信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