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7月24日至26日,福州理工学院山哈筑匠实践队开启为期三天的畲乡实践之旅,走进福州市连江县小沧畲族乡,通过文化探寻、志愿服务、调研交流、建言献策等多元行动,深度触摸畲族文化脉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在小沧村畲族民俗馆内,队员们在乡党校副校长雷静蔚的带领下,系统了解畲族的历史渊源,从远古迁徙传说到近代聚居发展,从传统服饰中凤凰图腾的象征意义到农耕文化里与自然共生的智慧。雷静蔚现场演示了织布机的操作技艺,队员们亲手体验经纬交织的乐趣,感受畲族手工技艺的精妙。
实践队员体验织布机操作
实践队转赴七里村,在探花府内,队员们凝视着精雕细琢的梁柱与斑驳的匾额,在村民讲述中厘清畲族家族“耕读传家”的脉络。老人们用畲语哼唱的歌谣与孩童们的普通话笑声交织,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奇妙融合。志愿服务环节,队员们分工协作,有的帮村民摘除渔网上的塑料垃圾,有的穿梭在菜田间为蔬菜浇水,汗水浸湿衣衫却挡不住劳动热情。村民送来解暑的凉茶,笑着说:“你们帮我们干活,就像自家人一样亲。”
“旅游火了,但年轻人留不住,古宅要修,可资金技术跟不上。”在交流中,村民雷生财向队员们细数七里村的发展变迁,队员们认真记录教育资源短缺、古建筑保护等痛点问题。与畲家拳十八铁传承人雷师傅的对话更让大家揪心,“现在能完整练完一套拳的没几个。”针对古建筑保护,土木工程专业队员现场提出“分级修缮”方案,对探花府等核心建筑采用传统工艺修复,对周边民居进行结构安全评估后开展加固改造。畲语讲学堂里,队员们将前日所学词汇编成对话情景剧,发音从生疏到流畅,《劝善歌》的旋律里“邻里互助”的教义与实践中的体验相互印证。
实践队员倾听记录村民需求
助力畲乡农业提质升级也是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来到东风村野生紫灵芝示范基地,队员们详细学习“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的运行机制,基地负责人雷书记介绍,通过统一供种、技术指导、保底收购,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工程造价专业队员结合数据测算,建议优化种植大棚的通风设计,既降低建设成本又提升灵芝品质,队员们还参与除草、浇水等农事,亲身体验劳作的艰辛与收获。
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和畲乡调研经验,队员们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倡议在校内成立非遗文化传承社团,通过定期举办技艺工坊、民俗展演等活动增强文化传播力;同时搭建校园助农平台,借助电商直播、文创市集等创新形式,助力畲乡优质农产品销售,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
授牌仪式现场
实践期间,实践队与小沧乡政府举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双方围绕畲族文化保护、青年传承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队员们结合前期调研提出“民俗文化进校园”“非遗传承人培育计划”等初步构想。(福州理工学院山哈筑匠实践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