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宁德市召开第五批省市下派驻村任职党员干部座谈会。宁德市委书记郭锡文,市长梁伟新,市领导曾智勇、郭学斌、黄国璋出席。
郭锡文代表宁德市委市政府向第五批省市下派驻村的全体干部及其家属和派出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他说——
三年多来,宁德驻村干部积极响应福建省委、宁德市委号召,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尽心尽力抓发展、拓宽了富民强村路子,用心用情抓建设、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亲力亲为抓党建、夯实了基层组织基础,群策群力抓治理、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把初心和使命烙印在闽东的山山水水,既推动一个个驻点村实现了精彩蝶变,也为宁德全市发展大局做出了积极贡献。
工作有任期,感情无时限。
郭锡文希望驻村干部——
始终一心向党、永葆忠诚,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宁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结合“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一言一行;
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认真按照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对宁德的特殊感情和特别厚爱,转化为感恩奋进、干好工作的强大动力,为宁德更好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取得新进展,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始终只争朝夕、接续奋斗,把驻村中磨练出的优良作风和担当精神发扬好,把基层中锻炼出的斗争本领和解题办法运用到工作中,坚持葆有只争朝夕的干劲和滴水穿石的韧劲,以干好每一天的精气神,为全省、全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作出应有贡献;
始终情系基层、助力振兴,不忘基层耕耘路,不忘闽东山水情,常来常往常相聚,多帮多扶多建言,继续关心关注驻点村的发展建设,帮助导入更多资源力量,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会议由宁德市委副书记曾智勇主持。会上,宁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郭学斌宣读宁德市委、市政府关于给予第五批省市下派驻村任职党员干部记功奖励的决定;驻村干部领队和驻村干部代表结合自己的驻村经历,畅谈了感受和体会,并对如何走好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延伸阅读
驻村干部情系宁德
三年多来,拓宽了富民强村路子
在决胜脱贫攻坚上,积极引项目、送技术,带领群众发展果树套种、彩色大米等多元种植,积极培育文创+民宿、农民油画等新兴业态,驻点村1469户5236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11321.4元提升至2020年的15550元。
在发展集体经济上,积极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大力实施入股企业分红、厂房菇棚出租、土地流转等“输血”项目,着力培育特色种养植、乡村特色旅游等“造血”产业,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从2017年的5.3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16.07万元。
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围绕宁德市“8+1”特色产业,持续念好“五化”文章,累计引进规模百万以上企业82家,创办村级经济实体167个,打造出了“白茶故里”“桃源秘境·畲村云门”“中国观日地标”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
三年多来,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围绕改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8.01亿元,实施各类基础设施项目1900多个,新建硬化通村道路500多公里,新建机耕路及村道450多公里,新建改建村级文化活动场所194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16个,新增安全饮用水覆盖人口81478人,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围绕提升农村环境,累计投入1.18亿元,实施改水改厕、垃圾治理等项目670个,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围绕建设美丽乡村上,培育出了一大批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样板”,其中15个村列入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8个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1个村入选第七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三年多来,夯实了基层组织基础
着眼建强基层组织,推进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新建(改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93个,42个村被评为宁德市县“先进基层党组织”“乡村振兴优秀基层党组织”。
着眼建章立制,帮助建立健全班子运行、民主公开、决策议事、村务管理等规章制度1200多项,新建党务村务公开栏300多处,创新规范“六大员”等选聘工作,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有效解决村级组织“无章理事”“无序办事”等突出问题。
着眼后备力量培养上,累计发展党员238人、后备干部530多人,有效破解了村“两委”成员尤其是“领头雁”物色难、选人难等突出问题,为驻点村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三年多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针对群众关切的民生问题,积极开展助残、助困、助孤、助老、助学等公益活动,资助贫困学生3400多人,慰问困难群众2万多人次。
针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每一位驻村书记都坚持冲锋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组织党员干部24小时轮班值守,并发动广大群众牢牢守住每一个村居“小门”,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针对形式单一的乡村治理,探索推出“凤亭议事”“村民课堂”“书记夜话”等治理模式,培育组建乡贤理事会等村级服务组织204个,实现了从“村干部唱戏、群众看戏”到干部群众共谋共议共治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