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大熟村“摘帽”三部曲(强班子 夯基础 调结构)

2018-01-11 作者: 来源:宁德网

寿宁县大安乡大熟村海拔1000多米,有600多户3100多人,其中党员69人。曾经在党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环境卫生等方面存在问题,成了后进村。但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转化,不仅村容村貌明显改变,群众满意度也不断提升,摘掉了后进村的“帽子”。

治 弱

——抓班子 建强基层组织

大熟村“两委”成员年龄偏大、学历不高,加之部分村干部工作不在状态,村组织呈现出了“软弱涣散”的状态,群众意见很大。

“摘帽子”关键是 “抓班子”。为给该村班子“治病”,2016年11月,组织部门下派宣传部干部符贵文到大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要想干实事,必须要从思想上团结起来,特别是要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符贵文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到村后,他带领村“两委”成员,创新实施“三个一”工作法,架起党群连心桥。通过线上线下一走访、一季一会一解决、建章立制一体化,紧紧围绕本村实际情况,转变思想求发展,以“三个一”工作法组织党员干部入户扎实开展“精准走帮服”活动。完善“三会一课”、学习议事、决策活动等制度,实施“四议两公开”。确保党员群众对党务村务、财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还建立了微信公众服务号“幸福大熟”,打造指尖上的党建阵地;开设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岗位认领工作,无职务党员有“为”,架起干群之间的“桥梁”;对党员“评星定级亮身份”,在互评、互议中有效促进了党员积极向“五带头”目标迈进。

行之有效的制度、坚定不移地执行,使该村党组织战斗力、群众满意率不断提升,2017年,该村成功“摘帽”。

治 差

——促发展 夯实基础设施

走进寿宁县大安乡大熟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高山蔬菜喜获丰收,成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光伏发电厂建设让贫困户从“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生态防洪堤、荷花种植基地成为县城市民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村民们脸上流露出的是自信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大熟村通过改善后进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分类推进,抓好重点项目,同时强化综合基础配套。去年以来,投入50万元,整合原有小学校舍,重新修建了集民情恳谈室、党员活动室、法律援助中心等各种配套办公场所于一体的多功能党建中心,使用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确保党组织活动场所充分发挥村级组织阵地的功能。

“要先富,先修路”, 村里投入资金50万元,完成了村自建自筹的长1.2公里、宽12米环溪绕村公路的征地、平整工作;争取水利部门资金170多万元建成了2000米的护岸工程及防洪堤附属工程。

村委还把促进农民文明生活新理念和农村社会新风尚摆上了为民办实事的议程,建成了全县行政村中第一个法律援助工作站,方便村民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让村民守住法律底线,真正做到安居乐业。利用旧村委楼,修缮1000人的室内村民活动文体中心,免费为村民办红白喜事提供一条龙服务,把惠民工程办到群众心里。

治 贫

——调产业 增强致富能力

“我现在可是多劳多得,每天能采摘莲蓬100多公斤,剥好莲子15多公斤,市场价每公斤50元,除了交给村里承包的费用,平均每天能挣200多元。”寿宁县大安乡大熟村荷花种植基地务工的贫困户叶允建满脸喜悦地向笔者介绍自己的打工收入。

产业投资来了,贫困户除了流转土地的租金收入,还能进入产业园务工。但如何把产业业主与贫困农户的利益捆绑到一起,让贫困户成为产业的利益相关方,拥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并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参与进来,让整个项目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成为大熟村优先考虑的目标。

去年以来,该村在扶贫工作中提出“特色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思路,走“造血式扶贫”的路子,着力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村委会投入20多万元,流转土地,打造了38亩莲花种植试验基地,并试种成功,年收入达10万元,花季期间每天均吸引游客数百人,增加了该村旅游收益。在试种成功的基础上,村委又把发展集体经济与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莲花试种基地通过吸纳本村7名贫困户参与后期的收成与管理,变成既给“鱼”又给“渔”,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激发该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2017年参与荷花种植的贫困户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实现增收。

“一个村要有好的干部、好的基础设施、好的产业结构,才能拉近党群干群关系、促进村域经济发展、促进群众增收。”县组织部副部长陈武说。通过“强班子、夯基础、调结构”三部曲后,大熟村实现 “摘帽”。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

云霄:闯出老区苏区建设扶贫新路子
三明永安:“搬”出致富新生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乡村振兴专家智库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