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杰(右一)在与农户交谈(资料图片)
“大家看,‘管家婆’又忙起来了。陈书记,你就去忙别的吧,村子交给我们来打扫。”2016年12月14日,在延平区赤门乡前坪村里,一位村民向着一位拿着扫把和簸箕的年轻人喊道。而她口中的这名“管家婆”正是厦门理工学院下派到前坪村的党支部第一书记陈少杰。
2014年4月9日,陈少杰初到前坪村,这里还是一个双薄弱村,经济基础差、人口外流严重、山垄田大面积荒废、村两委矛盾严重,在他参加的第一次村两委会上更是火药味浓重。这对完全没有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的他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村两委关系不好,工作就干不下去。陈少杰在工作的第一个月每天到他们家里去和他们聊天,了解村情的同时,也在寻找矛盾的根源,得知最主要的矛盾就是“一言堂”的现象严重,缺乏最基本的尊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为解开他们的心结,陈少杰时常到村两委成员的家中,既当他们的“传声筒”又当他们的“出气筒”。
陈少杰还了解到,除了沟通上的矛盾之外,村里经济基础薄弱,争取不到项目也造成了村两委缺乏带领村里发展的思路和信心。于是,他带着村两委到省、市、区里去咨询了解项目,让他们看到工作热情和为前坪村做事的决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我们再不团结就太对不起陈书记了。”在一次村委会上,村干部们纷纷说道。经过不到一个月的努力,陈少杰终于赢得了村里最核心团队的支持,前坪村两委俨然变成了乡领导眼中全乡最和谐、最积极的村两委。
与此同时,为了规范村两委工作,陈少杰与村两委共同制定“三零公约”——零送礼、零接待、零预支。原本不被大家看好,觉得实施不了的“最严村规”在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很好的实施,2015年比2014年缩减了近50%的开支。
做好了村两委工作,接着就是全力为村民解决实际的困难和问题。陈少杰先是和村两委常常走村入户,收集群众问题;再到省、市、区、乡,从零开始与各级部门建立联系,主动多去各个部门沟通交流,了解相关政策,将村里的困难和需求向上反映,并把群众的需求落实成实实在在的项目。
经过“贴身式”的走家串户,陈少杰与前坪村两委的足迹遍布了各级各部门,在过去两年多的驻村工作中,他上百次进城办事、几十次动车行、几十次省城来回、十余次洽谈招商,取经五个下派村、多次邀请投资商到村考察……从2014年到现在,他所经过的路程超过十万公里。
小学改薄工程、厦门理工学院水果种植基地建设、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幸福苑、河道安全护岸工程、自来水改造工程……一个个项目落地,前坪村的发展势头初现,但此时村民合作创立的水果合作社又因资金链短缺、劳动力不足而危机四伏。陈少杰连忙带着合作社的主要负责人到建瓯、建阳等地取经,到区农业局找专家取经,多次邀请有农业承包经营经验的投资商前来村里出谋划策,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决定充分利用荒废的山垄田,创新前坪村特有的“地租模式”发展农业经济。
经过几番折腾,目前合作社新开垦百余亩荒废山垄田,种植脐橙、水蜜桃、桔柚等水果6000余株,合作社发展之路越走越顺。为探索精准扶贫的“强村之路”,陈少杰根据实际村情,开创“地租模式”,发展成熟项目,探索新型产业,让村子也重新焕发生机。截至目前全村新开发利用荒废山垄田两百多亩,其中水果种植一百多亩,烟叶种植面积从原来的322亩增加到471亩,新建土鸡、土鸭、田鸡等生态养殖场和雉鸡特种养殖场等等。两年的时间村里所做的项目经费总额超过1000万元,贫困户从41户121人减少到14户40人,今年在村村民总收入比去年增加超100万元。
陈少杰对待村民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他会经常自掏腰包给留守老人们一些生活费,给留守的孩子们买一些玩具等等,他用真心拉近了和村民之间的距离。
在村民们眼里,他就是前坪村的“大管家”,前坪村所有的村民都视他为家人。村民的老房子漏雨了、家门前的路不好走了、村民想创业了、河坝被水冲毁了、村民闹矛盾了……大家都找陈书记帮忙,因为陈书记把自己视为村民的自家人。
“作为村里的‘领头人’,就要把群众的所需所求,一件一件地去争取落实,才能成为群众满意的好干部。”陈少杰说道。而经过两年多的驻村后,村民已完全把他当做“啥事都管”的前坪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