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弱鸟”高飞致远 ——省检察院驻村扶贫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2017-09-13 作者:吴金喜 来源:《海峡通讯》

不出远门,不走他乡,住在家里,守着一方山水就地挣钱;穷了有人问,难了有人帮,摆脱贫困,不为生计发愁;日出而作,月上而舞,奔向小康,过上好日子。这是山区困难群众的祈盼。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省委省政府把干部驻村扶贫解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部署,从2004年起,每三年下派一批干部驻到贫困村,解民忧,促发展,倾力改善民生,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奋斗目标。

2014年4月,省检察院根据省里统一安排,派出第四批驻村干部李禄忠、洪山和洪惠阳,分别担任福安市潭头镇东昆村、屏南县岭下乡开源村和屏南县屏城乡后龙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这三个村,是村经济和村组织“双薄弱村”。三年来,他们在扶贫攻坚主战场践行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交出了一份让驻村群众有获得感的合格答卷——

村民收入大幅增加,村组织建设大大增强,贫困人口减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普遍感到,村道变宽了,村子变美了,村味变浓了,心情更加舒畅,发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昔日的“弱鸟”逐渐壮大成长,先飞在前。

省检察院三位干部驻村期间,我多次深入三个村调研,从亲身所见所感,思考如何做好驻村工作,从当地干部群众所想所盼,探讨扶贫工作思路,从村庄发展变化中,总结分析个中原因,共寻精准扶贫的良方,以期对新一轮驻村扶贫工作有所启示。

抓经济,促发展,强健“弱鸟”肌体

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带领群众发展致富,是驻村扶贫工作重中之重。靠什么可持续发展?这是驻村书记绕不过的必答题。这三个村,都结合实际给出了相应的题解思路和答案。

盘活集体资产,增加村财收入。村财无收入,开个会都成问题,空谈为村民办实事。村财从哪里来?洪惠阳曾为此纠结,他与村两委干部几次商议,抓住高铁项目在村里征地之机,将后龙村荒废多年的旧学校出租给工程指挥部,此后,把新村部腾出一层租给淘达天下公司,两项收入年增村财4. 2万元。开源村以里洋电站入股、盘活土地资源方式,村财年固定增收8万多元。东昆村通过社会引资等途径开发湖面、荒山生态林等,将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村集体收入较大增长。

选准特色产业,稳定增长增收。驻村以来,他们开动脑筋,结合村情,建设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创建农业品牌,打造特色优势农业,采用“村集体+公司或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户通过土地租金、合作社分红、就地务工等渠道稳定增收。以开源村为例,该村自然条件适合特优农业,引进田觅公司试种养羊肚菌取得成功,贫困户种植的,公司免费提供菌种,进行技术指导,按市场价回收,贫困户后顾无忧。开源村党支部还带头种植10亩,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了更多农户种植发家致富。现在,羊肚菌已在全县推广种植200多亩。

实行项目带动,改善基础设施。以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生态旅游村为抓手,争取政策支持,筹来资金投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来,三个村共筹集各类帮扶资金3000余万元,拓建硬化村道、修缮建造村部和综合服务大楼,或建起农民文化广场、老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或实施污水处理、电网改造网络升级、房屋立面改造等工程,使扶贫挂点村道路更加通达、信息更加快捷、生活更加便利,逐步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抓党建,强班子,丰满 “弱鸟”羽翼

发展不力,没有说服力,党建不强,就没有凝聚力。如果把发展比作鸟之肌体,那么,党建好比鸟之翼,只有羽翼丰满,才能走得稳、飞得远。三年来,驻村书记都把抓党建、强班子作为干部驻村的一项核心任务。

群众要致富,关健在支部。东昆村尽管交通便利,但因支部软弱、组织涣散,导致干部不愿进村,项目难引进,直接影响发展。李禄忠驻村后发现,干群关系紧张,群众爱告状的原因大多是因村干部威信不高,对村委不信任。为此,他着力加强组织建设和党建工作,以村级换届选举为契机,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培养年轻党员,全面公开村务。一系列措施,赢得群众支持,党支部终于成为带领村民发展致富的堡垒。

党建有思路,扶贫有出路。开源村在实践中形成党建促扶贫“五个干”工作运行图,将党建扶贫工作任务分解为11个方面29项内容,解决了“干什么、怎么干、为谁干、谁来干、什么时间干好”的问题,让每个党员肩上有责,手中有活。三年来,党员干部紧盯脱贫对象,想办法、定措施、摘穷帽,真正做到精准扶贫,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有道是,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农村,种什么、养什么,一些农户特别是困难户往往心里没底,信心不足,需要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开源村老人张久球因病致穷。养孔雀、办农家乐的村主任主动与他结对帮扶,引领他养番鸭。老人动心、也动手了,看到有钱可赚,他从当初饲养100只,扩展到现在的1500只,还有三户跟着养,年收入近万元。

抓帮扶,减贫困,为“弱鸟”输血造血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样是贫困户,贫困原因各有不同。真扶贫、扶真贫,就要把脉问诊,对症下药,精准施策。驻村以来,他们对村里的贫困户造册登记、建档立卡,按照“一户一法”量身定制帮扶措施,因人精准施策。

对于有劳动能力无资金者,联系提供优惠措施贷款,助其发展。东昆村贫困户郑建华,因妻子癌症致贫。村里联系银行给予低息贷款5万元,为其购买设备,开办制面小卖铺,年收入约4万元,成功脱贫。该村精准扶贫12户,已脱贫9户。后龙村帮扶返乡青年郑圭松解决资金、技术难题,创建高山特色野生有机果基地,种植4000多株火参果大获丰收。

对于有劳动能力缺项目者,通过对接企业,实现家门口就业。开源村的“村集体+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引导村民参与高优农业标准化生产。农户专心在自家田地种养,生产技术有人指导,不愁产品没销路,还以土地入股,年终又能分红,户均增收上万元。精准扶贫让农户、贫困户尝到“甜头”, 扶贫户从原来的18户64人减少到4户13人,倍添脱贫致富信心。

对于无劳动能力的特殊群体,实行“低保兜底”,保障其基本生活。扶贫攻坚对生产无力生活无助者,给予更多的关爱帮扶,对残疾人、孤寡老人、孤儿等特困户,协调民政、残联、红十字、关工委等部门,联系爱心企业,借助各方力量,多渠道救济,或优先安排纳入低保,或统筹帮扶资金,帮助解决就医、上学等实际问题,共克时艰度难关。

驻村三年,时间不长不短,三个薄弱村发生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东昆村获得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美誉,开源村成为全国旅游重点村和宁德市基层党建示范点,“国家级传统古村落”成了后龙村新“名片”,为古村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得到党委政府的肯定和当地群众的点赞,他们的实践启示我们:

其一,驻村干部要有远见有作为有担当。驻村扶贫工作是一项群众工作,下派干部要捧着一颗心来,想群众之所想所盼,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既要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眼前最想办的实事办好,更要着眼长远,谋划良性发展,把发展硬道理变为驻村硬任务、实措施。派出单位要把驻村工作当作份内之事和义不容辞的责任,适时进村听取情况汇报,研究当地需求,尽力协调有关部门,把涉农惠民扶贫政策落地见效。

其二,发展路子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发展驻村经济也要因地制宜,立足村情定规划。如,东昆村利用生态资源优势,打造“湖光胜景,秀美东昆”新农村;后龙村明清古建筑特点明显,定位于“国家级传统古村落”进行开发保护。开源村山高水冷,离“天下奇观、宇宙之谜”的白水洋景区20多公里,适合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建设生态旅游村。同时,要因时制宜、因势而动,及时了解国家涉农惠民政策,抓住机遇,使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与政策对接,分享政策红利,在此基础上,推动科学发展。此外,还要因人制宜,因人施策,多措并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其三 ,“领头羊”要选准配强,真正成为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引路人”。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集体要发展、村民要致富、贫困要减少,离不开一个坚强有力的班子和带头人。现实中,只管自己一亩三分地,不闻群众苦与乐的村干部,难担“领头羊”大任。因此,要把那些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公正廉洁、有能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党员干部,选拨到村“两委”班子,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岗位上来;还要把一些切实能办事会办事、能为群众谋利益、口碑好的“能人”“乡贤”,还有“拼命三郎”,挑选出来担任村干部。

其四,坚持把“精准”作为脱贫攻坚的基本策略。打好扶贫攻坚战,制胜之道在“精准”。实践说明,只有对象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保障精准,才能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两度驻村的洪山深谙此道,他在开源村实行的“5+6”精准扶贫模式:“5”即省检察院、市县直机关、村党支部、村合作社、村企业牵头对接扶贫户,“+”即“一户一策”,“6”即解决项目资金、土地经营权流转、就业、社会保障、子女上学、致富信心等六个方面问题,确保了精准扶贫见实效。

其五,坚持把留乡愁、续乡音、淳乡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前瞻性、系统性和长远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寻找美、发现美、留住美、打造美的提升工程。建好美丽乡村,上承惠民政策,下合民生民意,是助力扶贫发展的重要载体。美丽乡村建设,切忌大拆大建,推倒重来,要因村制宜,顺势而为。要敬畏自然,留住青山绿水;铭记村史,继往开来;激活古韵,传承文脉,延续美好乡音,弘扬淳朴乡风,让乡愁留得住、听得见、看得出、感受得到,奏出山美水美、村美人美的和谐交响乐章。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

云霄:闯出老区苏区建设扶贫新路子
三明永安:“搬”出致富新生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乡村振兴专家智库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在线留言